“不好意思”,正在降低你的生活质量

过去半年,消费降级频频被提起,不知道从何时起,大家不约而同将话题聚焦在了生活质量上。

大到购房置业,小到商场血拼,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陷入消费降级的怪圈。但其实,相对物质上的品质降级,精神上的降级才最可怕

一直以来,我都被“不好意思”绊住了脚。

中国自古讲究中庸之道,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进入社会,我都被耳提面命地教育:好好和人相处

好好和人相处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不好意思自己买单

大学时候,许久不见的朋友向我借钱急用,我不好意思拒绝,自己掏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给她。那个月,我靠着白米饭加老干妈度日。

毕业旅行时,我和闺蜜按照地图指示,却怎么也找不到目的地。因为不好意思向行人问路,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我们多走了半小时的路程。

工作以后聚餐,大家兴奋地对着菜单乱点一通时,因为不好意思点菜,面对红彤彤的一桌,我回家吃了桶泡面。

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对他们说的高频词语是:是的、好的、OK

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将这种性格归结为“讨好型人格”

少年成名的蒋方舟从小就在赞美与荣誉中长大,直到某天朋友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她才恍然醒悟,自己从没有在同事和朋友面前表达过真实情绪,就算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一味避免发生冲突。

因为——不想让对方不高兴

名气大如蒋方舟,也会一直畏惧着世俗的眼光,试图讨好着所有人,遑论我们普通人。

“下份工作一定不能再这样!”

朋友小优最近在准备离职事宜。在老一辈的眼中,小优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读书上进,乖巧懂事,一毕业就直接进入一家大型国企。

但最近和她聊天,她跟我讲起了她的职场经历。

初入职场,她处处小心翼翼,尽量把每件工作都做得完美无缺。对同事的要求,她从来不会拒绝。每次和上司交流时,她也非常谨慎,严格按照上司的指令执行,以免给领导留下年轻自傲的印象,给整个公司的90后抹黑。

可越是这样迎合,她独自一人回家的时间越晚。“和同事要和谐相处”,每当她想反抗时,父母的话总在耳边响起。

但最近,她在会上被领导点名批评:做事缺乏独立性,没有团队意识

……平日里“帮忙完成任务”的同事,没一个出来帮她说话。

她突然意识到,进公司一年以来,她从来没有独立运营过项目,所谓的工作,全是其他同事的“边角料”。而即使这样,在同事的私下聚餐中,也永远不会有她的身影,她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接锅的人”。

最后,不断的委曲求全,换来的不过越加明显的黑眼圈和被边缘化的自卑感

事实上,我们身边很多人一直扮演着讨好别人的角色。

从来不会拒绝朋友的请求,能借的钱一定借;

集体中从来不敢大声发表意见,大家的意见就是自己的意见;

就连朋友圈也不敢多发,怕别人看到对号入座;

卡伦·霍妮曾在书中这样描述过“亲近人“的三个特征:

1.自觉地尽力做到无愧于别人对他的期望,因而常常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感情。

2.回避别人的不满,逃避争吵,躲避竞争。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这种特征与讨好型人格不谋而言,在他们的世界里,一直期待以妥协换来更多的喜爱。

但事实上,借的钱多了,会被扣上了“人傻钱多”的帽子;现实和朋友圈里沉默久了,就会变成集体中的隐形人;

当沉默到了一定程度,隐忍将变得毫无意义。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松子,一生渴求被爱,却被不停地抛弃。

想要赢得作家的心,甘愿被逼当土耳其浴小姐,最后对方弃她而去;

爱上有妇之夫,每周悄悄相聚也欣然接受,可对方还是选择了原配;

与混混相恋,被打骂也甘之如饴,生怕对方不满,最后一如既往地惨败收场。

归根结底,连坚持自己都困难的人,又怎能奢望有人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你?

这种讨好型人格,其实一直把我们的喜怒哀乐系在别人身上,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降级吗?

每个人都会怕得罪别人,但事实上,周围最受欢迎的,反而是那些放胆直言的人。

那些毫无底线的妥协,都是在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给自己找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