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哲學詩畫


無論是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本身並沒有什麼陷阱,只是在銷售過程中就出現很多陷阱和誤區。

常見的陷阱和誤區有哪些呢?

一、存款變理財

這個在過去的十年間發生過很多例,為什麼?因為理財產品的利潤高,對比存款產品銀行的收入更高,在考核中營銷人員迫於業績壓力,有些人會避重就輕,把理財產品作為存款推薦給客戶,而不談其他產品特點,這是最大的陷阱之一。

二、預期收益理解為固定利率

這個主要對一些理財小白,沒有基本辨別能力的人群,把理財比較高的預期收益直接作為固定的票面利率, 讓大家對產品產品很高的期待,高收益的誘惑會讓人們忽視掉產品的風險,預期收益只是一個理論值,在去剛兌的背景下,到期收益能不能兌付,兌付多少都是未知數,這是陷阱之二。

三、不做風險揭示,不做產品說明,只談優點避談缺點

理財產品對比存款,最大的區別就是由一定的期限,在期限內不可進行贖回,而且PR3以上分級的理財產品是可能會損失本金的,理財產品掛鉤的一般是利率、匯率、指數、期權等等,在銷售理財產品時要求客戶經理必須做風險揭示,必須做風險評級,在雙錄的前提下,確保客戶理解產品屬性,能夠承受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而現在在銷售過程中,一些人員不談這些關鍵點,利用客戶對自己的信任,只管簽字,根本不看產品說明,稀裡糊塗一頓簽字,理財合同就這麼產生了,這是陷阱之三。

前面我已經多次說過,在銀行無論購買任何產品,只有自己做到認真負責,仔細閱讀,簽字前一定對條款理解清楚,把我好自己的風險偏好和適合的產品。


不立而立


銀行給人的感覺大概就是靠譜,安全,2018年伊始,銀行理財產品違約的消息頻頻爆出,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悉數在列,招商銀行10億夾層基金違約,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無獨有偶,交通銀行也被曝出3億元私銀理財產品退出困難的問題。原本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但部分項目退出存在問題,延期了兩年,最終8%的收益率變成4%。

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哪些陷阱?

避談風險。

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吸引顧客購買,通常只強調理財產品的優點和收益,而對於風險隻字不提。事實上,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即使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存在風險,銀行避談風險的行為是對投資者的隱瞞,讓顧客誤以為產品是百分百安全的,虧損了才知道自已的財產面臨很大的風險。

條款難理解。

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簽訂合同前,會讓顧客仔細閱讀合同,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理解其中的真正意義並不太現實。很對專業的數據和內容,顧客根本就不懂。所以整個過程中銀行佔據主導地位,它說什麼就是什麼。每個人都不能對理財產品的瞭解達到專業的水平。

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近幾年,很多銀行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但預期收益並不等於到期收益。我們可以得知,並非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鑑於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弄清銀行承諾的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還有很多,投資者在選擇時必須要弄清楚所有的事實,規避風險,保證自已的收益。


環球老虎財經


由於銀行長期隱性兌付、剛性兌付,讓不少人以為銀行理財產品是安全、保本、保收益的。但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承諾這些。這些要看具體購買的產品類型。比如,零風險的有,國債,享受國家信譽擔保;大額存單,屬於存款保險範疇。面前,大額存單收益率3年期有的上浮40%,年利率在3.8%,大於國債收益率,起購金額20萬。

較低風險的是貨幣型產品,有的銀行與基金公司合作。可以理解為餘額寶,寶寶類產品由於資金投向包括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協議存款等,從而獲得收益,由於投資標的風險較低,因此,貨幣型基金基本不存在風險,收益率隨行就市,產品波動。

銀行發行的一些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淨值型產品,一般掛鉤結構性理財工具,比如黃金、股指、匯率市場等,這些投資渠道即有風險也有超額收益的可能。目前,直接投資證券、期貨市場的高風險產品較少,這與銀行自身風險控制有一定的關係。

隨著去年7月宣佈相關政策宣佈打破剛性兌付,不在有受益預期型的產品出現,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陷阱”主要有,1.承諾保本,實質購買高風險產品;2.給出高收益預期,其實是基金產品或其他與高風險投資渠道相關的品種。3.忽悠式的保險產品,吹噓保障功能的同時,放大未來可領生存金、分紅等收益預期。4.非銀行發行,由於銀行員工喪失職業操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道德風險。5.因為從業人員道德缺失,以購買理財為誘餌收取費用、或提出需求。

由於大多數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屬於風險厭惡型狀態,保證資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建議購買時注意條款,即使熟悉的銀行理財經理也要留個神。此外,避免高收益相關誘惑導致上當受騙。


財經無忌


所謂事不過三,我是好人卡,注意以下幾種陷阱,相信你不會被騙四次。

1.“飛單”陷阱。

這類陷阱是最要命的,不少人由於信任銀行職員,自己又不注意看條款,去存個錢,出來存單變成了保險或理財,甚至被坑得血本無歸。這種現象目前也是被銀行大力打擊。但是,由於推銷員可以獲得較高提成較高利潤,總有人鋌而走險。所以,去銀行辦業務,在簽字前一定要把條約或合同仔細看一遍,特別是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說的高利息。要是想買銀行理財,走網銀,手銀渠道更加安全。

2.代售陷阱。銀行自己發售的理財相對安全。但若是代售理財,銀行就只管銷售,出了事他是不管的。這兩種理財,銀行一般會在理財說明書裡講清楚,仔細看理財產品的管理人或發行人是誰就好。

3.利率掛鉤陷阱。這種理財產品,一般收益與某指數(股票、黃金等)掛鉤,理財到期日,掛鉤指數達到多少點,就可以得到高收益(一般7%以上)。沒達到,收益就很低。講道理,這就是賭指數,若相信自己能賭中,去買期貨豈不是更賺。

4.管理費陷阱。遇到不厚道的銀行,表面上理財收益率寫的很高,但仔細一看,實際收益還要減去0.3%-0.5%左右的這費那費,比較起來就不划算了。

5.募集期陷阱。買短期理財,一定要注意理財的募集期有多長,太長是划不來的。如一個30天,年化利率5%的理財,若募集期有10天,在募集第一天購買,實際利率只有0.05*30/40=3.75%了。

說了這麼多,防範起來就是5個字:仔細看合同。大家怎麼看呢?


好人卡的理財經


只要是解除到銀行理財,聽到最多的關鍵詞就是“保本”了,不論你是朋友口中,還是銀行工作人員口中,無一不是討論保本。去銀行櫃檯買理財,工作人員給你說一大堆其實你根本聽不懂的東西,讓你感覺很專業,之後就一直在“保本”做文章了。



“保本”只是銀行宣傳的噱頭,哪裡來的那麼多保本理財?只是為了吸引人們入坑而已。銀行理財的水很深,下面列舉幾個需要注意的“陷阱”

1.銀行代售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銀行是不會承擔責任的,它是有一些銀行員工為了賺取差價,私自向我們出售第三方機構的產品,相對風險會大很多。一般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




2.收益

雖然銀行打著保本的旗號,收益也很穩定。但是真正到期時,如果理財產品收益不理想或者本金有了虧損,銀行會以各種理由狡辯,這時你除了忍氣吞聲別無他法。


3.區分理財與保險

你不得不承認,銀行工作人員的口才那叫一個好!忽悠的想要買理財的人暈頭轉向,人們很容易就被帶著節奏走。你在問理財,他不知道就給你扯到哪兒了,他只想著他的業務,哪裡會考慮你的收益這些。相對來說他推薦給你的都是對他工作有利的產品,比如這個大陷阱:保險。

舉個我被坑過的例子吧!我在買銀行時被忽悠著買了份理財,我還不自知的以為賺了,當時只看了收益率高的嚇人,殊不知其實人家才是賺了的。

當時理財的收益率是12%,為了讓我安心風險這一點,他足足給我講了半個多小時,他在講什麼其實我也不懂,聽著煩了也就買了。這不,問題來了,這個理財並不是每年都給12%的利息。而只是第一年你12%的利息,之後就不給了!

比如,第一年,買10萬,他給12%的利息。

第二年,再買10萬,一共買了20萬,他還只給12000的利息,並不會給你24000。

第三年,我又買10萬,現在一共是30萬了,他還只給12000的利息,想要36000那是做夢!這個坑,一入就是好幾年~


最後我才知道了,這個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保險!銀行理財水太深了,題主可以選擇倆位馬姓大佬的理財產品,比銀行坦誠多了,坑也有,但是人家都說明了,不像銀行那樣只管忽悠。

以上為均為個人觀點,如果會得到您的認可,請您在下方順手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