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柳如是,秦淮八艷有氣節

明亡清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社會鉅變,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立國的明王朝老態龍鍾、行將就木。而在這數百年不遇的亂世之中,那些大談治國理政大道理、熟讀聖賢書的東林黨人們卻忙著搞黨爭,以個人利益為先。當京師快要陷落的時候,也是這些人首先變節,往日不願獻與國家平叛的大量財富最終從這些人的口袋流向叛軍。

秦淮八豔,一個即便在太平盛世也是處於社會最低階層的群體,卻在這場明清易代的亂世中向後人展現出了極高的氣節來。

柳如是(影視)

秦淮八豔又稱為金陵八豔,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八位色藝才氣俱佳名妓的合稱。“秦淮八豔”的稱呼是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的,分別是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和陳圓圓,其中以柳如是為秦淮八豔之首。

南京秦淮河

明代的南京,最初為應天府,京師所在,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為留都。雖然六部機構仍在,但由於已不是國家政治中心,南京市井商業功能凸顯。從明初開始,南京秦淮河畔就一直是青樓文化的代表,直到明末。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秦淮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兩百多年裡從未間斷。

時間來到公元1628年,大明崇禎元年,新上任的皇帝朱由檢年富力強,準備挽回朝廷頹勢。崇禎帝一上臺就迅速收拾了閹黨魏忠賢,贏得連連稱讚,朝政為之煥然一新。但歷史的結局是明王朝還是亡了,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京師,很快滿清又定鼎北京,江山易手。

柳如是

當北方戰亂頻頻的時候,江南似乎感覺不到即將到來的社會鉅變,秦淮河畔仍舊是一篇歌舞昇平的太平景象。柳如是便在這看似太平的亂世之中登上歷史舞臺,最終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柳如是原名楊愛,又稱為“河東君”,也是一位女詩人,才氣俱佳。因讀到南宋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柳如是最終嫁給有“學貫天人”、“當代文章伯”之稱的明朝大才子錢謙益為側室。

柳如是自幼受到過詩書教育,但由於家道中落,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改名為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至今仍有作品傳世,如《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等。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名,自號“影憐”。在松江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儒生縱談時勢、和詩唱歌。

柳如是和錢謙益(影視)

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十歲的柳如是結識了原朝廷禮部侍郎、28歲即得探花的錢謙益。崇禎十三年(1640年),柳如是扮男裝以柳儒士之名與錢再相遇,錢謙益在其居住之半野堂處以“如是我聞”之名另築一“我聞室”以呼應柳如是之名。

崇禎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嫁給了東林領袖錢謙益。公元1644年,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後,柳如是鼓勵錢謙益當了禮部尚書。

清軍南下攻克南京後,柳如是勸錢謙益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然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道:“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失望透頂,“奮身欲沉池水中”,但被錢謙益死死拖住,尋死未成。不久,錢謙益出門一趟,回來時頭髮不見了,留了辮子,見此情景,不知柳如是作何感想。

不久,錢謙益降清去北京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而柳如是拒絕前往。由於受柳如是影響,半年後錢謙益稱病辭歸。

清順治四年(1647年),錢謙益因黃毓祺反清案連坐入獄,柳如是四處奔走,第二年,錢謙益得救出獄。此後,柳如是鼓勵錢謙益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繫。不但如此,她還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與錢謙益形成了鮮明對比。

康熙年間,錢謙益去世,柳如是也無依無靠,最終在維護錢謙益家業的糾紛中懸樑自盡,留有一女。

深處亂世,柳如是曾對張溥說:

“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亂禦侮,應如謝東山運籌卻敵,不可如陶靖節亮節高風。如我身為男子,必當救亡圖存,以身報國!”

沈虯的《河東君傳》評價柳如是:

“知書善詩律,分題步韻,傾刻立就;使事諧對,老宿不如。”

王國維曾題詩:

“幅巾道服自權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兒太唐突,薊門朝士幾鬚眉?”

很顯然,柳如是之所以被後世那麼多文化名人所看重,主要是因為她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對此,徐天嘯曾評價:

“其志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