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梅克《蒙古族》共和国

卡尔梅克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лмыкия、卡尔梅克语:Хальмг Таңһч)东邻里海及阿斯特拉罕州,南部与达吉斯坦共和国接壤,西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和罗斯托夫州,北接伏尔加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南部联邦管区。该共和国是欧洲唯一信仰佛教的地区,讲卫拉特语(蒙古语的一种)。卡尔梅克共和国面积76,100平方公里,人口307,900人(2003年),首府埃利斯塔。

市内的释迦摩尼大金寺是欧洲最大的佛教寺院。埃利斯塔曾举办第33届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被称为国际象棋之城。卡尔梅克共和国人口中信奉藏传佛教的卡尔梅克人占人口53.3%,俄罗斯人仅占33.5%

地理: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里海沿岸低地的西部,东部与里海濒临,从北到南跨度是640公里,从西到东跨度是480公里。该区处于草原,半沙漠和沙漠带,地表水极少

其总面积为76,100平方公里,超过了比利时,丹麦,瑞士和荷兰总面积的总和。共和国处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东南方,西邻罗斯托夫州,南部和西南与伏尔加格勒州相邻,东接阿斯特拉罕州,南部与达吉斯坦共和国接壤,西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其坐标为东经44.5度到40.10度,北纬41.40到47.35度,从北到南长448公里,从西到东长423公里

简介:卡尔梅克人(Калмыки)(Kalmyks)亦作Kalmuck。系卫拉特人的后裔。属蒙古人种西亚类型。使用卡尔梅克语,分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两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斯拉夫字母文字。多数人已改用俄罗斯语文。卡尔梅克人主要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业,饲养绵羊、马、骆驼等,部分人从事渔业。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渐定居务农。现在,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产品、畜产品和鱼产品的加工工业。农业以生产小麦和饲料为主。

主要住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蒙古民族,语言属蒙古语族的卫拉特(Oyrat)语支或西部语支。卫拉特方言也通用于蒙古西部、中国的新疆和附近各省。卡尔梅克人的家乡在窝瓦河以西下游地方,地当海西北海岸弧形地带。布札瓦(Buzawa)部落的少数卡尔梅克人住在顿河沿岸。另有一小群人叫作萨尔特卡尔梅克人(Sart Kalmyk),住在吉尔吉斯共和国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少数人迁居美国。

卡尔梅克人长时期过游牧生活,饲养马、牛、羊及少数骆驼。其游牧生活方式是传统式的;每年自冬季营地出发,到春季草地、夏季草地和秋季草地放牧,周而复始。住蒙古包。凡从事农业者,均已定居。家庭生活、继嗣制度、婚姻关系及财产继承主要遵循父系制度。传统上家庭是大家庭,由父母、已婚儿子及其家庭和未婚儿女组成。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家族村落,村落再组成氏族,氏族组成氏族联盟。像其他蒙古人一样,卡尔梅克人是喇嘛教徒,但他们的佛教是原住民信仰和萨满教的结合物。萨尔特卡尔梅克人则是穆斯林。卡尔梅克人口147,000(1979)。

历史: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K hoshut)、准噶尔(Dzungar或Jungar)、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ut),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剌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

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清朝都继续保持联系。后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握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他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成为了今天的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二战史: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入侵苏联后,蒙古人又跨上了战马,为鼓舞士气,戈罗多维科夫要求该团将士在作战时不仅要打出苏联战旗,还要高举成吉思汗时代的灵旗──苏勒德(Sulde)。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马身上割下的马鬃制成,系在紧挨长矛刃口作为缨穗。战士每到一地扎营,就将苏勒德插在营帐入口外以表明身分。按照蒙古将士的说法,苏勒德迎风飞舞,捕捉着“长生天”赐予的力量,

又将力量传递给战士。据说,战士活着时,苏勒德引领着他的命运;战士牺牲时,他的灵魂会寄附在苏勒德上,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正是在强烈荣誉感的召唤下,这支蒙古部队斗志昂扬,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在一次视察蒙古骑兵团时说:“这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军队,骑兵们期待‘奥卡汗’(士兵们私下对戈罗多维科夫的称谓)带领他们横扫敌巢。”直捣柏林。士气高昂的蒙古骑兵团沿着13世纪蒙古大将拔都西征欧洲的路线,由东喀尔巴阡山直插匈牙利,横扫波兰,最后在1945年4月抵达德国柏林郊外。

由于希特勒将整个柏林变成了碉堡群,骑兵不适合市区作战,戈罗多维科夫只好让战士们下马当步兵,与敌人展开逐户逐院的近战。 随着柏林战役变成了消耗战,蒙古团暂时在柏林郊区搭起帐篷,担任警戒任务。于是,随处可见的蒙古人和毛发蓬松的小马和骆驼,让柏林市民感到自己的城市让“蒙古人”占领了。不过,蒙古骑兵团并未给柏林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为免遭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官员的猜忌,直到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宣布投降,戈罗多维科夫也严禁蒙古骑兵团官兵进入柏林市区宿营。不过,蒙古团的老上级、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却没有忘记这群英雄,他点名要求德国国防军第3骑兵师向蒙古骑兵团投降。

二战期间,蒙古骑兵团共有12人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但由于未能得到兵员补充,战争结束时,初建时拥有2000人的蒙古骑兵团只剩下700人。1945年10月,蒙古骑兵团解散,经历战火考验的骑兵们重新回到卡尔梅克过起游牧生活。

但戈罗多维科夫却没有停止战斗,他现在要为整个蒙古民族所受的不白之冤讨回公道。由于他的奔走,再加上国际社会纷纷声援,在苏联国内,要求予以平反的呼声也长年不断。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加之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府终于在1958年5月平反了卡尔梅克蒙古人的冤案,他们的民族声誉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恢复,大多数人得以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1958年11月7日,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重新建立。

1960年2月26日,戈罗多维科夫在莫斯科去世。为了纪念他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和做出的贡献,1971年,苏联政府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一座城镇命名为“戈罗多维科夫镇”。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13世纪时,卡尔梅克共和国属于金帐汗国,15世纪又归属于阿斯特拉罕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于1556年归属于俄罗斯。

17世纪卡尔梅克人迁居到里海沿岸低地的西部,其早期历史与古老的厄鲁特部落紧密相连,厄鲁特人是从中亚迁移到伏尔加河下游居住的。在迁移过程中,突厥人、俄罗斯人和一些其他部族加入到厄鲁特人部族中,直到最后形成卡尔梅克部族。在17世纪,喇嘛教在卡尔梅克人中十分盛行。直到19世纪末形成了游牧民族。

1920年革命后,建立了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区,1935年成立共和国。1943年卡尔梅克人与德国侵占者在合作的错误信息"被强行驱逐到西伯利亚和北哈萨克斯坦地区。1958年驱逐令被认为有误又作修改,并重新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几乎所有的卡尔梅克人又重返故土。

经济:共和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然气和石油,长有大量天然林,

还有温泉、矿泉水源。农业经济以肉用畜牧业和绵羊饲养业为主。在里海还有小规模的捕鱼业。卡尔梅克共和国属于农业共和国,农业经济和畜牧产品再加工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卡尔梅克共和国属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成员,缺乏完整的经济结构是卡尔梅克共和国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

共和国有四大经济发展区:叶尔盖尼区--畜牧业和粮食经济区。在灌溉区域进行果树栽培、土豆和蔬菜栽培,同时发展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轻工业和金属加工业。中心是埃利斯塔市。沿海地带经济区--里海捕鱼业和鱼类加工业区。中心是里海市。普里马内奇耶经济区--粮食作物和榨油类作物种植区。该区还拥有葡萄种植业、乳肉兼用的畜牧业、黄油制造业和葡萄酒加工业。中心是卡拉达维果夫斯克市。中部和南部经济区--季节性牧场。冬季从伏尔加河下游流域、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区赶来大批细毛羊来此过冬。

人口:2003年卡尔梅克共和国共有人口307,900人。其中城市人口129,539,约占共和国总人口的44.3%。农牧人口为 162,871,约占总人口的55.7%。人口平均年龄为33岁。家户总数为90,464 ,家庭成员数为289,816。卡尔梅克共和国主要居民是卡尔梅克人。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着约14.6万卡尔梅克人,占卡尔梅克共和国人口总数的45%。卡尔梅克人还居住在阿斯特拉罕州、

伏尔加格勒州、罗斯托夫州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卡尔梅克人都是喇嘛教教徒。除卡尔梅克人外,共和国内还生活着约12万的俄罗斯人,占人口总数的37%;8000喀山人,占2%;约8000达尔金人,占2%;1万车臣人,占2.6%;以及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鞑靼人。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西南端的里海之滨,其人口的一半以上为蒙古血统的卡尔梅克人,他们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并信奉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