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还记得高中时,班里的同学都害怕有关“哲学”的题目,那时哲学的内容属于政治课,同学们都谈哲学色变,题也总是做错。在很多人眼里,哲学只是哲学家研究的东西,甚至有人说,学习哲学的都是不正常的人。的确,哲学不能烤面包,但可以增加面包的甜味,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如是说。

早在古希腊时期,那里的人们就认为哲学不仅仅是一项繁杂而抽象的训练和理论的东西,不应该藏在象牙塔里,而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能,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拥抱生命和死亡,因此人人都应该学习哲学。

柏拉图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他坚定的把哲学当成一种心灵的治愈,他最有力的证明哲学实用性的故事之一,被称作“洞穴之喻”。这或许是哲学界最有名的比喻了。

柏拉图讲述了一些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们一直住在那里,对外界一无所知,这个洞穴中没有自然光,周围一片漆黑和潮湿,居民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墙壁上的阴影,穴居人对投射到墙壁上动物植物和人的倒影感到惊奇,此外,他们把这些影子当作实体,只要细心研究,便能很好的认识它们,把握他们的真谛,取得成功。显然,他们不知道那些影子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更真实的东西的幻影而已。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智慧侃侃而谈,并且引以为傲。

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个人发现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当他走出洞穴,被强烈的阳光刺到了眼镜,他第一次看到了太阳,鲜花和大树,晚上还可以沉浸在无垠的星空之下,这时他才意识到,原来他看到的,都是这些实在的投影而已。

柏拉图说到:“先前他看到了只是事物的幻影,如今,他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为了拯救那些深陷谬误和困惑的小伙伴们,他暂时远离这个美好的世界,回到洞穴中,向小伙伴们讲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可是小伙伴们并没有为他的讲解所打动,觉得这简直是太可笑了。久而久之,小伙伴们对他心生厌烦,有人甚至想杀了他。

洞穴之喻是对受启蒙者一生的比喻。在哲学面前,穴居人就是人类,太阳就是理性之光,当回归的哲学家将知识带到群众身边时,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疏远是很常见的。

柏拉图说,很多人的大半生都处在阴影之中,很多为我们激动的事,比如名望,财富和完美的伴侣和一个体面的工作,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虚幻的多。因为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由我们的文化投射到自身脆弱以及狭隘思想之墙上的幻影罢了。但由于周围的人坚信它们是真理,是人毕生的追求,于是我们从小就对比深信不疑。

这不是我们的错,没人想生活在洞穴里,我们碰巧是从这里开始,从一个艰难的地方出发,慢慢的逼近真理,哲学家在做这些事情,不断地追寻真理,我们也应该和他们一样,虽然我们没有大哲学家那样的逻辑和知识储备,但是哲学的一方面是用来指导生活的,它不是假大空的东西,可以说,生活里一切可以让你感到迷茫和不解的看似和哲学没关系的问题,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实在是太渺小和短暂了,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苦难,如果朋友给不了慰藉,家人也无法给安慰,那只有通过真理,通过哲学来给自己慰藉。

现代教育里缺乏的也正是关于人生(哲学)的教育,关于最根本的生命教育。这些与追求幸福并不抵触,而恰恰是走向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