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龄大了,一定要跟他们住一起!


01

有一次我下楼取快递,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男性在快递柜前,不知道在捣鼓什么,很是奇怪,我不敢上前,想等他取完快递了再说。

可是他一直在快递柜前比划,甚至拿一根树枝在地上写着什么。

越看越不对劲,但又不敢贸然上前,最终在他稍稍远离了快递柜的时候,我索性壮着胆取快递去了。

一靠近才发现,老人是不会取快递。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两位绝症患者结伴出游

老人把手机给我看了看,我瞥到短信里的取件通知,发现是要去速递易的快递柜,而不是面前的丰巢快递柜。

就给他指路,速递易的快递柜是在另外的地方。

丰巢快递柜取件码是全数字,而速递易快递柜取件码是英文字母加数字,我曾经也站在丰巢快递柜面前,看到只有数字键盘的页面怀疑人生。

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与陌生人之间保持舒服的距离,喜欢自动化的公共服务,但是老年人却很难适应这些。


电影《触不可及》剧照,黑人是一名高薪全职陪护

还有一次,在小区外面坐公交车,公交指示牌比较高,上面的到站时间密密麻麻,很难看清楚。

一个老人站在旁边等,就问我公交车什么时候来,我说还有十分钟左右吧。

我知道时间,是因为我在手机里存好了公交车的发车时间图,我踩点出门,在公交车快经过的时候才下楼。

而这位老人,可能是,要出门了就出来等车了,反正最多也就等30分钟吧。

后来公交到站了,老人却坚持让我先上车


我跟帽子大叔提起这些事,说幸好现在年轻人都还比较好。但是自己的父母老了,是否会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们呢?

02

我们还见到一些老人,在公众场合张牙舞爪,倚老卖老。



在公交车上霸座,在医院插队,大喊大叫,动手动脚,无所不用其极,实在令人愤慨:

这不是老人变坏了,这是坏人变老了!



电影《搜索》剧照,女子年轻貌美,但是怀中抱着的却是绝症诊断书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行为,几乎不会发生在有子女陪同出行的老人身上。

一般有子女在身边的老人,都是这样的画面。




乘坐公交地铁的时候,作为年轻人更懂得耐心地与别人沟通;

排队的时候,有子女在,老人只管在旁边坐着。

老人出行,有了子女的陪伴,就多了许多照顾。

所以说,虽然很多老人的行为不可取,但是没有子女的陪伴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03

平时我们只知道关心,家里的老人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却忘了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

在电影《超脱》中,主人公亨利的外公住在养老院,老人说的一番话让人深思。

亨利去看外公,哄他睡觉,老人自言自语:“一些老人死之前总是睡觉,真是可笑。”



死之前在睡觉,死之后更是永久的睡着了,等于说死之前和死之后没什么区别。

每次亨利问外公有没有写日记时,外公给的答案也是让人心碎。

“在这个地方我无法思考。”

“我记不起来了,在这里不能创造新的记忆。”

“我的过去不值得回忆。”



这样活着,老人很是挣扎:“我不想这样死去,我不想变成累赘。”

当外公絮絮叨叨,提起亨利小时候不开心的事时,亨利把手从外公身上拿开,头转向了别处。

老人敏感的察觉到了亨利的变化,着急地说:“你烦我了,我不该和你说这些的。”



当亨利要走的时候,老人可怜地说,你不来看我,我会死的。



亨利的爷爷,代表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住在养老院,孤孤单单,缺少陪伴,心理脆弱,敏感多变,不能思考,不愿回忆,像一台生锈的老机器一样,基本上就是等死的状态了。

其实,老人的心理比身体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关注。

在《奇葩说》中,曾经有一期节目讨论过相关话题:父母主动提出要去养老院,你同意吗?

张泉灵老师说,根据科学测算,我们的空巢老人已经超过50%,到2030年,这个百分比将会上升到90%。

陈铭说,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父母能在养老院得到专业的照顾。

空巢老人的普遍化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养老院是老人们最好的去处。

只不过,在现实面前,我们真的只能妥协吗?

马东说,父母提出要去养老院,作为子女,第一反应只能是反对。



即使空巢率达到90%,我们也要努力的去做那10%。

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