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不是“大而全”的敌人

近日,一篇意在说明“小业态”终于打败了“大卖场”的文章引起了大众的热议。该文章指出,与大型超市愈演愈烈的关店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业态”以专业、精细、差异化和便捷性更好地迎合着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最终代替了传统大卖场成为中国零售市场的主力。


不得不说,以便利店为代表的“小业态”的发展态势确实强劲。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传统百货的门店越开越小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现象,俨然成为一道不可阻挡的趋势,包括大润发旗下的喜士多、永辉旗下的永辉优选、乐城超市旗下的生鲜传奇、金好来旗下的厨鲜生、冠超市的社区店、新华都旗下的邻聚生活超市等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出现在城市的多个角落。

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连续第5年发布的《如何把握双速前行中的中国购物者——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显示,2016年上半年线下快消品放缓至1.5%,且销量呈现负增长。但作为线下零售的一部分,便利店的销售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其稳健增长与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

何谓“小业态”

在过去,大卖场以一站式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选择为自身服务的定位。因此,通过超大面积实现同一地点进行多品类以及多品牌的选择,形成一个系列组合的目标,以保证产品的齐全性。


但是,随着电商的兴起,消费者对这些追求大面积和商品齐全的业态的需求不断下降。此时,更便利、更贴近消费者居住环境的社区商业“小业态”开始出现并迅速兴起。

受制于经营面积及盈利方式的限制,小业态在商品品类选择中放弃“大而全”的大卖场式做法,缩小商品经营范围,保留“高毛利、高周转”的品类,最终形成了“小而美”的新型零售模式。

在这种小业态的含义里,包含了便利店,例如7-11、罗森,国内品牌全时、好邻居等;社区超市、社区生鲜加强型便利超市,例如生鲜传奇;专业店,例如良品铺子等。现阶段,小业态产生、成长、成熟恰恰符合了中国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

此外,与以超大占地面积为特色的传统百货不同,这些小业态零售店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目前,这些小门店呈现出业态细分、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深耕于某一行业或品类,专业、精细、差异化和便捷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这正是小业态专业店的“市场法宝”。

事实上,这些“小而美”们确实给传统的大型零售百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超市和大卖场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小业态专业店所蚕食。

自中国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的1917年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行业兴衰沉浮中,“大”和“全”一直作为百货公司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电子商务全面崛起、三四线城市都已经商场林立的今天,老套的模式已不再是拿得出手的竞争优势。

这一曾经让传统百货最引以为傲的“大”,被蚕食的表现也最为明显——1万平方米的店压缩到6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压缩到3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压缩到1000平方米。这就是近年来中国卖场发生的变化。

关店是大卖场在当前承受巨大压力的又一无奈结果。近年来,实体零售业经济受电商等冲击持续低迷,大卖场零售面临严峻衰退,传统的大型超市相继停业。以沃尔玛为例,几年时间里已关闭在华86家门店,其中今年上半年又关闭了11家门店。

尤其是在电商冲击下,传统的标准化商品可以在网店这个大卖场上一站式购买,并送货上门。大卖场过去的价格优势、品类优势以及购物体验均不再明显,其疲态也由此更加分明。加之近年来,各大卖场越来越千店一面,所以导致大批顾客“转移阵地”。

核心因素依然在于大卖场模式上的缺陷。对比连锁便利店之类的小业态,大卖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量大”,多数占地均在1—2万平米,身居城市核心地段,租金远远高于普通的社区超市,加上目前租金不断上涨,大卖场深耕盈利之路愈发艰难。

一切的现象都在说明小业态着实冲击着大卖场的市场。但如果说,时下流行的“小业态”零售模式会逐渐取代大卖场,难免有失偏颇。

出现之初,大卖场就结束了原先规模化程度小、品牌信誉度差、产品质量不过关以及形式单一的中国零售商业,同时,满足了与日俱增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在现代市场来看,这一改变仍是健康的、有序化的。

从数据上看,尽管小业态的势头发展强劲,大卖场等传统百货仍是当今零售业的主力。据调查,线下快消品销售额增速放缓,但依旧贡献了四分之三的份额。在快消品行业,大卖场渠道整体销售额占比逐年受到挤压,但依旧贡献了整体近21%的销售额;而小而美的便利店渠道销售额占比虽逐年提升,2016年仅贡献了整体渠道销售额的4.4%。

除此之外,大卖场在不同级别的城市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因为电器等大件商品需要商场的信用背书,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是应该存在的。

面临着小业态冲击,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困境,传统大卖场开始意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线下零售商们越来越注重创造更多场景来吸引客流,延长消费者店内停留时间;让购物与餐饮、玩乐等要素结合,满足用户更多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技术与消费的升级;差异化定位品牌,并优化调整产品内容。


例如在保证线下业务的基础上,大卖场开始注重与电商的结合,沃尔玛中国与京东合作,并推出了大卖场O2O服务平台“速购”,家乐福也开通了网上商城,意图通过线上线下的无缝结合,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优质优价的基本购物需求,更让顾客体验到与实体店一致的省心购物体验。

在消费的多元化、线上化条件下,“小而美”开始有机会得以占领市场,但自始至终,大而全的传统零售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总而言之,“大而全”与“小而美”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国零售行业的升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