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之时要“秀”还是选“修”?

(迈点专栏作者 谷安迪)“怀才不遇”,恐怕不只困惑着无数初出茅庐的"职场菜鸟", 在漫漫“打工世界”里,从“皇帝”到“平民”都多多少少会为之郁郁。用一分钟想想,在你的心灵深处,你是已经得到“伯乐”的“千里马”吗?看看那些真正称得上是客观的工作满意度调查吧,结果大多便不言而喻了。

其实细想来,“怀才不遇”本就是个“自我本位”的说法,”才“与”不才“依仗的是周遭的评定,但”遇“与”不遇“却是自我的感受。由此,“怀才不遇”出于自我本位,总会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体现,一面是对自我潜力的信心,另一面则是好高骛远的心理失衡。

但不容置疑的是,一旦“怀才不遇”出现在你的心理银幕上,它便就地成了症结,成了你工作不快乐的困扰根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怀才不遇,中层升不了职是怀才不遇,CEO得不到董事会的信任,也是怀才不遇。这一干人等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定位或许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不高兴了”,并将此归咎于“环境”。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环境,其中谁是谁非,总是很纠结。“南橘北枳”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人们大可以由此来依托自己的 “怀才不遇”是因为被放到了错误的环境。但反过来想,淮南也并没有给橘以偏爱,淮北也并未给橘以刁难,嫁接移植的并不总会是个个失败,但适者生存却是个中不变的规则。

“适者生存”看似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怀才不遇”这个心病,适者生存的方式或许能有更明了的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怀才不遇感 ”的飙升,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虽然没做过详细的调查,但我们侧耳聆听便基本敢去肯定,当下的“怀才不遇感”比起过去必然是多而又多的。因为在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秀”早已成了世界的主题,我们每天在无休止的看别人“秀”,当然也在学着自己“秀”。

并且,在点击率可以创造财富的今天,每个人内心的机会主义动机都在被“秀”的规则强烈刺激着。哪个博主不希望自己的微博或博文成为热点?哪个人在成为热点后不期待由此来获得经济利益。市场中的榜样力量往往比精神社会层面的榜样力量要大过千倍,因为它看得见,摸得到,传的快,是100%Reality.

因为这篇博文不是探讨如何去“隐”的,所以必须要提出点“适者生存”的具体方案来才是。那么,想了很久,我所悟出来的便是:人生一面要“秀”,一面在“修”。只有“秀”与“修”并举,才不至于“怀才不遇”,才有可能“名利双收”,才有可能笑傲于这个纷乱的时代。

“秀”是当下的大势,是屹立于在21世纪的游戏规则,我们喜欢也好,愤青也罢,它是存在的,也就是合理的。在“秀”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把潜能价值兑换成市场价值,如何把思想成果与经济世界对接。很多应届毕业生输就输在不能很好很快的找到“潜能”的市场牌价,起初太轻易的就高估自己,而在碰头之后又太轻易的贱价抛售。以至于一招错的太深,后续总是沉沦。这是怀才不遇的一个普遍病因。

在“秀”的旁边,还有一个“修”。这是“修”,是从老到少,从低到高,所有人都容易忽略的,却又更为重要的一个生存环节。

因为这个世界太过注重急功近利的“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被推搡着粉墨登场、仓促上台。久而久之,我们便在秀的过程中耗尽了之前的“才”的储备,在不觉之间变得黔驴技穷。更可怕的是,因为缺乏静心自省的空闲,因为对于急功近利妄念,我们竟然对自己的黔驴技穷会全然不知,竟还愤愤的以为,那是多年沧桑之后又一次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修”是什么,是自持的智慧,是自我平衡的把玩,是创新的思维余地,是改变的内心勇气,是推进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源动力。“修”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才叫“修”,“修”不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所以才叫修。“修”绝不止是僧人道士的工作,而是每一个人“秀”的精彩的能量,修其实并不非要被赋予太深的含义,其实它最终莫过于心与智,性与情,过去与将来,原我与超我间的自我修正。

只有“秀”与“修”兼备的人才有可能可到工作的快乐,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伯乐,因为他们在秀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推翻。只有由“秀”与“修”兼备的人才组成的组织才能够在创新中进化,因为他们的革新因子永远多于之后因素。纵使是这个以“秀”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也将会再不久的将来回归于新高点上的平静,让人们去重新修为自己的文化的心智。

所以,怀才不遇时,试看“秀”之外的“修”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2016年度酒店业影响力品牌颁奖盛典"精彩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