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舅舅,攒了一辈子钱买房,结果却……

讲一个故事,我一个舅舅,坐标北京,一家四口(再婚重组家庭),我有个表哥和表妹,只有一套房子,大概50几平。

我小时候并不知道,我舅舅家的表哥不是我舅舅亲生的,只知道我这个表哥和其他亲戚并不亲近,而且他并不和我舅舅同姓。后来我上高中才知道,我舅舅家的表哥,是我舅妈和前夫的儿子。我从来没听说过他亲生父亲,或者亲生父亲的家人来过,或者给过任何抚养费之类。

我舅舅家只有一套房子,两个房间,四个人很拥挤,我小时候去他家,我舅舅舅妈一间,我表哥一间,我表妹住在一个隔断的小房间里,他家没有客厅。后来我表妹长大了,占了一间卧室,我表哥就搬到隔断的小房间里。

听我妈说,我舅舅一家一直在省吃俭用攒首付,给我表哥买房子。他们全家收入都不高,因为一直负担两个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根本存不下什么钱,后来我表哥和表妹都工作了,表哥是工人,表妹是小职员,他们存款增长的速度已经被房价增速远远超过了。我表哥有段时间患上抑郁症,不知道是因为家庭,还是工作还是房子。我想假如是我,住在那种见不到阳光的隔断里,也会心情抑郁吧。我表哥到了结婚的年纪,已经三十多岁了,因为没有房子,没有妹子愿意跟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

后来我表妹搬出去住了,她的男友是一家小公司的销售,比她大十岁,还带了一个孩子。但是我舅舅一家似乎对未来的女婿没什么不满意。他家里有三套房子,我表妹搬出去了,房子的压力才能缓一缓。

看了很多北漂的心酸故事,很多人说一直都是从58同城上租房住,有的人想留下来,想在北京买房。从58同城上一看北京房价,都是各种心酸,说留下了房价太高,攒了二三四五六年都买不起房子(或者付不起首付),我想北京也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没有上车,就怎么也上不去了。他们很多人,家庭在这里,生活圈子在这里,也没有能力搬离这个城市,就只有一家人几代人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

无论在什么时代,买房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感叹2000年以前的房价,一套房子仅仅价值几十万,如今却翻了十倍,可是收入快速增长不过是最近十年的事,二十年前许多家庭的收入只够温饱,存款也是少得可怜,除了幸运的70后,和一部分80后,还有命运眷顾的拆迁户,大部分一线城市的普通人并未从时代发展,增长的房价中获益。

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是90年代末,我的同学们的父母大多是公务员,医生,教师,警察,银行职员,小商人,等等。后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同学们大多数仍然是XX主任,XX老师,XX警官,XX经理(没人当医生了),XX工程师,有些是公司职员,有几位有了自己的小公司。也许他们工作不久吧,还没有发现什么人实现了阶级跨越,或者发了大财。他们大部分人的家庭,并没有多套房子,也没有听说什么人靠租房子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我只记得我同学里有个人爸爸是房地产商,妈妈是官员,后来去留学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还有个同学,他妈妈是清洁工,他家里在城中村有一套破房子,几年前拆迁了,据说当时补偿了八位数。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脱离贫困并不十分困难,但是暴富却是极少数的。

确实有少数人,赶上了房价暴涨这几年拆迁,家庭财产暴增,变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幸运儿。

总的来说,他们仍然占人口是极少数的。很多一线城市的普通人,和北漂一样,有买房的压力,供房的压力,一样孩子一出生就要去排队幼儿园和小学,进入这种买房-供房-养孩子-买房的循环模式。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时代,环境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