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码头探秘》第六折:口传心授、戏以人传 向一代代戏曲人致敬!

传承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就在于一代代艺术家的口传心授,薪火相传。

“戏以人传”。《戏码头探秘》第六折,向一代代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戏曲人致敬!

楚剧传承

荆楚大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 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楚剧从1926年冠名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以鲜明的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特色,吸引着大量的观众。

楚剧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轻快活泼的格调、抒情优美的唱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传唱于广大群众的心中,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了戏曲百花园中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一朵红花。

楚剧之小

楚剧的腔调很“小”,用的是黄陂腔,唱的是汉水情,离开了黄陂、孝感的方言,楚剧就变得不亲切、不正宗!

楚剧之大

楚剧的快乐很“大”,它给市井百姓带来天大的快乐,百看不厌。这种快乐弥漫在田间地头、充满着泥土的芬芳。

本期武汉楚剧院著名演员夏青玲为票友们带来楚剧《推车赶会》!

《推车赶会》作为楚剧的经典剧目,深受业内称道、观众欢迎,只要登台表演,就会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昆曲传承

百戏之祖 艺术瑰宝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联合国授予的“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榜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瑰宝,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无论在文学、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堪称集大成的艺术经典。

昆曲上承《诗经》《楚辞》的风雅与浪漫, 汉赋唐诗的恢宏与绮丽, 宋词元曲的婉约与空灵,下启各种地方戏的创作,所以被称为“百戏之祖”。

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传承中,不得不提到的人物,便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俞先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自身独特的书卷气,形成了儒雅、潇洒、细腻而独到的昆曲“俞派”小生艺术风格。

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的再传弟子、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一直致力于昆曲艺术的创新和传播,这次带来的是昆曲经典《玉簪记·琴挑》!

作为“俞派”小生第三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张军十分感谢恩师:

“我们跟俞老学戏更学他的精神,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戏曲人和戏曲作品中传递出的儒雅秀逸和人品高洁,不止学戏,更学做人。”

京剧传承

余派京剧 戏以人传

京剧余派创始人余叔岩,曾拜京剧鼻祖谭鑫培为师。日积月累,在吸取谭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余派”。

京剧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又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自成“杨派”,并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

戏曲各流派在艺术传承中互为师徒,这种发展让戏曲艺术采百家之长,大师辈出。

来自北京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杨少彭,本期为大家带来京剧传统剧目《搜孤救孤》,甫一开口,杨少彭那醇厚的嗓音便得了个满堂彩!

60多年前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京剧“余派”传人、著名女老生孟小冬上演了《搜孤救孤》,可谓是万人空巷。

而孟小冬就此之后,再也没有粉墨登台,这次演出也成为大师一生的绝唱。这次,在戏码头的舞台上,我们将再度唱响《搜孤救孤》,为的也是向这些永远闪耀在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大师致敬。

经典流传

演绎的是艺术,表达的是情怀,传承的是精神。

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经典流传。

湖北卫视《戏码头》,在这里你了解戏曲、熟悉戏曲、更能爱上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