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 今天上映|每个跑者都该看一次《恐袭波士顿》

『只有面对恐惧,才能征服恐惧。』

——电影《恶童日记》

从《恐袭波士顿》点映出来,朋友对我说,“拥有这样的同类,我不知道自己是该感到骄傲还是该感到丢脸。”

我非常清楚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国际马拉松比赛现场突发2起爆炸。爆炸造成3人死亡,超过260人受伤,爆炸嫌疑人在随后逃亡中打死1名警察。

波士顿马拉松开始于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也是全球路跑爱好者最向往的一场比赛。波士顿马拉松的BQ(波马达标成绩)按照性别年龄划分,只有达到BQ标准的选手才有资格报名比赛。

达到BQ已属不易,名额又分外紧俏。组委会在报名选手中按照成绩快慢顺序抽取选手,跑得快的人才能入选(赞助商和慈善名额除外)。

选手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场面过于惨烈、伤亡重大,各种各样的原因,让2013年的这场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震惊了世界。

电影《恐袭波士顿》想做的,就是对这一事件的还原。

而电影做到的,比我们预期的还要更好。

电影没有复杂的情节,它不关心制造这起事件的人出于何种动机;相反,它想表达的是一座城市在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如何应对。它将画面集中在普通人的身上,集中在细节上,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奋战的勇士。

点映时,我和朋友一面温习着脑海中已经模糊的新闻画面,一面揪心地看着那些日常平缓的前奏,紧张地等待着爆炸的发生。

尽管做足了准备,震惊、困惑和愤怒还是在爆炸瞬间扯开了我们的心理防线。

这部《恐袭波士顿》其实早在今年1月13日就已经在美国上映,原名Patriot’s Day,IMDb给出了7.4的高分,在烂番茄上也有高达80%的新鲜度和87%的观众认可度。

虽然成绩斐然,电影拍摄的过程却障碍重重。

波士顿当地的媒体从一开始就对拍摄电影一事表现出了抵制。有人觉得“太早了”,时间刚刚过去四年多,事件亲历者们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有些人则认为,将这件事拍成一部商业电影,显然“不够尊重人”。甚至连导演自己都曾一度怀疑拍摄这部电影是否有意义,是否违反了道德。

为了让拍摄顺利开始,导演和演员们不得不在当地游说、走访,试图传达自己的敬意和初衷——而当他们好不容易做到了这一点,一切才开始走上正道。

在亲历者、当地警察、波马组委会的帮助下,电影里的一切,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当年波马爆炸案的真实。许多当年爆炸案的亲历者分文不取,志愿参与到拍摄中。马克·沃尔伯格在电影中饰演的警长汤米,是整部影片里唯一的一个虚构角色。

幸运的是,他们为这个虚构角色选了一个最适合的演员。

《恐袭波士顿》是演员马克和导演彼得·博格继《孤独的生还者》、《深海浩劫》之后的第三次合作,而这三部影片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演员马克·沃尔伯格不仅主演过《变形金刚》《泰迪熊》、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提名。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波士顿人。爆炸案发生第二天,马克就急冲冲地飞到波士顿看望家人,经过机场和街道,他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当时街上一片萧条,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担忧。

为了拍好这个虚拟的警长角色,在拍摄前,马克一遍遍拜访各个电影角色的原型人物,交谈、观察,对爆炸案又有了更深于当年的理解。

世人试图还原这场惨剧,而电影《恐袭波士顿》并不是人们的第一次尝试。

2016年,美国HBO的纪录片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中译名《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曾从选手、观众、警方、新闻工作者手里搜集大量照片、视频、采访,还原了这不平常的一天。

模糊的照片、摇晃的镜头,失控的眼泪,无一不在讲述爆炸案亲历者回忆中的痛苦——从观众到选手、从出发到终点、从赛前的兴奋到爆炸发生时的惊愕……被吓坏的选手和观众们很快反应过来,从奔跑的方向,迅速集合到伤者身旁。

直到伤者被疾驰的救护车带走、人群被警方疏散,街面上只剩下随风滚动的绿色纸杯,格外凄凉。

“我收到爸爸发来的短信,他说‘你妈妈现在很危险’。”

“我被带到了急救帐篷,但帕特里克却没被带进来,那时我开始害怕了。”

“他用很轻的声音告诉我,‘你会没事的,你一定会没事的’。”

“他俩都被送进了手术室,两个都是我的孩子,我却没办法分身同时陪伴两人。”

“我那时天天问,‘今天能见到保罗吗?’”

制造爆炸案的凶手就混在终点的人群中假装观众。在他们放置炸弹的地方不远,甚至还有几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等待他们的父亲母亲冲过终点。

在爆炸案中丧生的3人里,有一名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姑娘。四年前的4月15日,她永远地离开了她的朋友、她的家人。

和电影一样,在纪录片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的结尾,剧组也对真实的爆炸案亲历者进行了采访。这些经历过爆炸案的人们没有抱怨,也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们说:

“我爱这个城市。”

“我对于未来总是保持着乐观。”

“至少我能做的,是离开病床重新开始。”

这些宣言不是荧幕上的表演。

2016年的波马,一位因爆炸被截肢的马拉松选手,在三年后的同一条赛道上,借助假肢又重新开始了奔跑。

许多人因为那次爆炸事件成为了更亲密的朋友、爱人和家人。而这些触动人心的拥抱,是他们对彼此的支持。

11月17日 周五

电影《恐袭波士顿》国内上映

这是关于一场马拉松的故事

远不只是一个关于马拉松的故事

- 微信公众号:马拉马拉(ID:malaapp)

- 微博账号:@马拉马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