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防爆防雷還要防維權羣?累不愛前先看這裡!

當前P2P行業雷聲轟隆

據不完全統計

僅在7月裡,截止7月18日已有183家P2P平臺出問題

其中176家平臺出現了提現困難、實際控制人失聯等暴雷點

一時之間萬千暴雷平臺投資人湧入維權群抱團取暖

但是如果不幸進錯“維權群”

被雷的投資人們還可能再遭受一波打擊

例如網傳的這位差評君同事:

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段子

為收集到更多可能讓維權投資人受傷的情報

歸納出幾大常見維權群“坑”給大家參考!

入群先交入群費?結果入群被禁言!

1

平臺暴雷後,投資者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找維權群抱團取暖,結果卻可能面對這樣一個意外狀況:找到維權群要加入先交群費才能加入?

小編通過Q群搜索功能找到的部分收費維權群

雖然設置的入群費用不高

但進了這些群就真的有用嗎?

事實證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多位維權群內投資人分享加入收費維權群感受

據小編了解,也並非所有要求“入門費”的維權群都是騙子,也確實存在部分P2P維權群是為控制進群人流而增加了“入門費”門檻,但要如何有效鑑別兩者,當前卻並沒有驗方。

所以對這個“入群費”,小編建議投資人可以先加人數多的免費群,收集更多信息後再冷靜選擇,以免剛踏上維權路就再遭一層憋屈。

入群先登記信息?小心資料被洩露!

2

暴雷平臺的投資人加入維權群后,往往習慣先報出自己的損失尋求共鳴,部分維權群還會組織投資人填寫資料彙總登記。但是因為群內人員混雜,填報好的資料可能會流出遭人轉賣,給投資人埋下不安全因素,甚至吸引不明人士直接找上門!

所以對進群后可能面臨的“資料收集”,建議投資人一是不要提交敏感信息,二是對部分信息如電話號碼要注意打碼,以免外流後被騷擾。

“精準營銷”?有人瞄準維權群挖新“客戶”

3

在維權群的交流中小編髮現,群內的投資人們常常不止投資一個理財平臺。於是就有部分理財平臺的理財經理們,十分“精準”地盯上了這些有理財習慣的投資者們。如小編在加入“好好理財”“小灰熊”“人人愛家”等多個維權群后,就頻繁收到多個來自“群友”發起的“炒股群”、“理財群”入群邀請。更有甚者,還有詐騙分子混跡其中: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杭州就破獲一起女子在理財受騙後加入維權群,結果受“群友”誘騙再投資,損失近10萬的案件。

所以建議投資人要冷靜處理各類信息,才能理智維護自身的權益。

假出力真詐騙:你希望他出力,他盯上你的錢包

4

當前,不少暴雷平臺的客戶遍佈全國,外地投資者往往不能親身前往平臺註冊地現場勘查。在小編所加入的維權群裡,多有無暇分身的外地投資者表示希望能瞭解現場情況,甚至願意自己出錢或者集資為前往的人提供路費。

某維權群內,有投資人表示願為前往現場人士提供路費

類似涉及資金的情況,還有“集資請律師”、“為組建維權組織集資”、“集資維權”等。無暇分身的投資人希望可以“我出錢你出力”無可厚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中卻蘊含著“收支誰管理?”“監督誰負責?”“如何保障事務的執行?”等諸多不確定因素,乃至有可能發生如開篇所說的“跑路平臺維權群集資請律師,群主捲款逃走還罵群友傻”的段子式事件。

所以,小編建議投資者們要謹慎處理維權群內各類“集資”信息。在法律援助方面,來自上海茂泰律師事務所的諸東華律師則給出了專業建議:“現在各地法律援助中心都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如果投資者尋求律師的幫助,這是一個比較靠譜的渠道。”

冷靜的理中客?還是假維權的真“影帝”?

5

投資者在加入維權群時一般都是想著合力維權,但是群裡就真的都是戰友嗎?其實還有可能是平臺請來的托兒!

在“好好理財”大額維權群就有投資者反映,他們群成立於平臺暴雷後,群內有一位投資人特色鮮明,堅決維護平臺方,時常表示自己有內幕消息,不斷髮出“平臺背景雄厚”、“明天就出解決方案”、“不要報案,報案的人是想害大家的錢都拿不回來嗎?”一類的言論,就算被群友直指為“托兒”也毫不退縮,而且好脾氣的從不辯駁群友們的話。

群友表示,雖然無法判定這位冷靜的理中客就是“託”,但他們會謹慎對待他的發言。

某維權群投資人曬出的懷疑為“託”的對話截圖

P2P暴雷後,投資人的維權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冷靜、理智缺一不可。對此,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女士提出建議:投資人要注意與公檢法各機關做良性溝通,保障知情權的同時對辦案機關切莫苛刻;相關信息要還原事實,不要以訛傳訛,建議可以考慮起訴合同相對方,這些都有利於資金返還。

採寫:南都記者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