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割不斷!與大陸親人失聯26年,台胞王台有終於回家了!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26年前,臺胞王臺有與家人斷了聯繫,

幾十年尋根未果。

如今,這未了的心願被折成一疊思念,

塞進了寄往如皋的電子郵件裡……

這裡面有怎樣感人的故事呢?

跟小布一起來了解事情的原委吧!

“這次我第一次回到故鄉,並與失散26年的親人團聚,多虧了你們的真情幫助和縝密安排。”3日,市臺灣台胞接待站站長潘金國的手機微信再次收到了臺灣南開科技大學教授王臺有發來的感激短信。

思鄉心切 發來求助信

每每唸到余光中寫的《鄉愁》這首詩,總能勾起在臺灣的王臺有的思鄉之情。從小受父母薰陶,王臺有對家鄉充滿期待與懷念,血液中有一股力量牽動著回鄉看看,故鄉時時在夢裡呼喚著遊子回家。一直想回如皋探親,但自從父親1992年去世後,而且留有的如皋親屬聯繫方式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地址,與如皋的家屬也就斷了聯繫。

這些年,回鄉尋親的想法一直在王臺有腦海中反覆湧現。今年8月份,王臺有給南通臺辦發來了求助電子郵件,想要尋找其在大陸的親友。8月21日,市臺辦收到了從南通臺辦轉發過來的臺灣電子郵件。王臺有在信中介紹他的父親叫王煥文,是白蒲鎮人士,提供了其舅舅、表兄的姓名,還有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址:白蒲鎮65號。信中透露:“父母於有生之年,未能返鄉祭祖,告慰先人,更遑論膝跪父母以盡孝道,最後抱憾而終”。

收到郵件後,市臺辦主任居小剛當即要求工作人員主動與王臺有聯繫,雙方進行微信交流,並得知其8月30日準備回如皋祭祖、探親。時間緊迫,根據信件中非常模糊有限的線索以及相互溝通中取得的信息,市臺辦立即與白蒲鎮、下原鎮統戰委員聯繫,請求他們根據歷史資料與現區劃調整進行比對,尋找相關信息。

幾番奔波 目標終尋獲

8月21日傍晚,在相關鎮村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市臺辦工作人員終於尋找到王臺有舅舅家的親人信息,明確了其祖籍是下原鎮,並反饋給了王臺有。

市臺辦派工作人員到下原鎮蔡蕩村與白蒲鎮沈橋村進行入戶走訪,詳細瞭解王臺有的親屬狀況。出發前,市臺辦工作人員在老資料中發現一條非常模糊的線索:下原鄉高橋村原支部書記錢國付有哥哥叫王漢文,也去了臺灣,但是沒有其他信息。“王漢文” “王煥文”在如皋方言裡的發音是一樣的,兩者之間會不會有關係呢?

作為村民調委員會的成員,錢國付老書記當天正好就在村委會值班。臺辦工作人員從錢國付處瞭解到王漢文就是王煥文,這是當時記錄筆誤導致的。錢國付與王煥文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母親共生育了7個孩子,在王家時生育了3個孩子,王煥文是老二,改嫁到錢家生育了4個孩子,錢國付是最小的。

臺辦工作人員還尋找到王煥文父母的墓地,並來到白蒲鎮沈橋村王臺有舅舅家走訪得知,舅舅秦錦林已經去世,王臺有3個表兄生活都很好。

親人相見 見證血肉情

8月30日下午4時,王臺有一家四人抵達如皋,受到市臺辦與其親屬的熱情迎接。

聽說王臺有回來了,親戚們都到酒店來相聚,不大的房間內擠滿了人,凝聚著久別重逢的親情、兩岸相思的同根情。“這是20多年前寫的信件,一直都收著。”“姨姐,來看看照片,還記得我媽媽的樣子嗎?”……王臺有開心地說:“我沒有想到我一下子多了這麼多的親戚,真的沒有想到!”

8月31日,市臺辦帶領王臺有一家人到其爺爺、奶奶的墳上進行祭掃。在叔叔錢國付家,王臺有了解了爺爺、奶奶的一些情況。王臺有動情地說:“父親、母親一直非常掛念家鄉的親人,可惜最終沒有能夠再次回到家鄉,也沒有能夠為父母盡孝,我們做子女的要代他們還願!家鄉的發展變化太快了,我以後一定經常回來!”

家鄉永遠能觸動我們綿綿的思緒

萬水千山都割不斷

你有哪些忘不掉的鄉情呢?

評論區一起來聊聊歷歷往事吧~


來源 | 如皋日報 圖片 | 潘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