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市各個縣的由來,看看你老家怎麼來的?

小店區

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於北宋初年,宋毀晉陽城後,該地成為新建的平晉現成向西通往晉陽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棧,後商賈彙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稱小店。明嘉靖《太原縣誌》載:“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達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區改成小店區,區政府駐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區劃分為南、北郊區,南郊區政府駐小店鎮。1997年太原市調整小區行政區劃,將原南郊區改為小店區。

迎澤區:

迎澤門而名。明洪武年間,擴建太原城,迎澤門(又稱大南門)為八大城門之一。太原解放後,在大南門外修建了迎澤大街、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迎澤”為名將原南城區改為迎澤區。

杏花嶺區:

因明晉王府花園而名。明洪武年間,這裡是晉王府的花園,多植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名“杏花嶺”。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杏花嶺街,設有杏花嶺辦事處等。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杏花嶺”為名將原北城區改為杏花嶺區。

尖草坪區:

很久以前,該地區大量生長著一種尖且帶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橋,設有尖草坪辦事處等。“尖草坪”一詞也已經超過了原來的範圍,泛指以太鋼為中心的周邊地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尖草坪”為名將原北郊區改為尖草坪區。很久以前,該地區大量生長著一種尖且帶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橋,設有尖草坪辦事處等。“尖草坪”一詞也已經超過了原來的範圍,泛指以太鋼為中心的周邊地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尖草坪”為名將原北郊區改為尖草坪區。

萬柏林區:

因柏樹林而名。太原解放前,當地居民在此大量種植柏樹,因數量眾多,故稱“萬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區改稱萬柏林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萬柏林”為名將原河西區改為萬柏林區。

晉源區:

因晉水而名。地處晉水源頭,故名晉源。古記“夑父遷晉水之旁”,而唐國改稱晉,含唐晉始源之意。1947年,設晉源縣。1954年,太原市第六區改稱晉源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晉源”為名設晉源區。

古交市:

原稱交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縣。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縣治于山南卻波村,此地遂稱故交城,簡稱故交、故、古詞義相同,漸演變為古交。清為古交鎮,1958年,成立古交礦工區,1988年改稱古交市。

清徐縣:

由清源縣和徐溝縣兩縣首字合併而名。清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國5年(1916年)廢清源縣併入徐溝縣,原縣治改為清源鎮,次年複製清源縣。徐溝,因金水、嶑峪二河匯流徐徐而下,漲衝喂溝,其城以舊溝為限而築,故名徐溝。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溝縣。1952年清源縣與徐溝縣個兵,取兩縣首字為清徐縣,屬榆次專區。1958年,清徐縣劃歸太原市管轄。

陽曲縣:

漢置陽曲縣,在今定襄縣境內。《二十五史補編 漢書地理志補志》載:“應劭曰: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名陽曲也”。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將陽曲縣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鎮。隋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楊堅惡陽曲之“曲”,改為陽直縣。後又複稱陽曲縣。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陽曲縣治所移於太原城西郭外。金天會年間移於太原府城內,陽曲縣成為山西首縣,史稱“三晉首邑”。

婁煩縣:

以古代樓煩部落得名。歷史上曾有過婁煩國、婁煩郡、婁煩監、婁煩縣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內。其作為今婁煩特定的地名稱謂,當始於唐。唐龍紀元年(889年)置婁煩縣。之後,時廢時置。明初廢縣為鎮,入靜樂縣。1971年,重置婁煩縣,屬呂梁地區。1972年,婁煩縣劃歸太原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