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说说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啊,有个相声段子里,郭德纲说于谦“父亲”的:每年出来两次,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七月十五。为什么要把七月十五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说呢?最初的缘由来自于一个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阎罗王掌管的地狱大门打开,平时幽禁阴间的鬼魂得以放飞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可以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可怜的无主孤魂就只能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因为鬼属阴,因此人们普遍会在河里张灯挂彩,为他们设食祭祀、诵经作法、超度孤魂,防止它们为祸人间,保佑家宅平安。也叫“普渡”、“施孤”。

道教里称之为“中元普渡”,佛教的祭典最盛大,发展成了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盛会”、“盂兰胜会”。民间的叫法最通俗易懂——鬼节。正月十五上元节,是阳间的节日,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都是在陆地上;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阴间的节日,因此张灯结彩的庆祝活动多在河间水里举行,比如放河灯。“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可别小看这些传说,古代每次朝代更替,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先兆。关于七月十五的这些传说慢慢汇聚到一起,加上僧、道、俗三流合一,使得古代七月十五成为一个大节,并产生了大量丰富的节俗活动。当然,供奉祖先,祭祀先人是我们的本分和人伦文化的传承,不必纠结于过多的迷信言论和流连于其他的迷信活动。

除了这些传说,历代的诗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关于中元节的作品,其中最值一读的当属元代大诗人卢琦的《中元回家拜祭感怀》,细读之后,可以对古代的中元节有更深的认识:

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乱后人家生事薄,游兵逻卒犹喧阗。

山乡路阻无纸钱,江村月落烹细鲜。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

陈生归来泉石下,独居一屋如磬悬。洁膳孝养复何有,幽轩洒扫花竹妍。

青藜之羹荐香饭,翠壶之茗烹清泉。二亲避地海中渚,顾影百拜心悽然。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书不寐思去年。烽火连天暗锋镝,遗骸满野飞乌鸢。

兰盆酒果谁复设,若敖之鬼啼秋烟。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喜闻王师下闽海,庙堂元宰方筹边。桓桓诸将奋忠烈,义气思欲吞腥膻。

下方野人日矫首,旄头早落闽中天。人有居,鬼有享,卖刀买犊耕山田。

(注释:“奉先”,这里不是说的吕布,而是祭祀祖先;“兰盆”说的是佛教的“盂兰盛会”;“连兵”指集结军队,意思是战争、战事;“矫首”,抬头、昂头的意思;“旄头”,就是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诗中用诗人回家祭祖所见的事实及联想解释了中元节的意义和作用,当时“连兵”战事、漫天烽火,最苦的是沙场将士,最悲的是寻常百姓,最惨的是父母妻女。目睹世间的凄惨百态,恰逢七月十五,诗人以此慰藉心事,企望人间没有战争,将士可以不用舞刀弄枪,解甲归田,放牛耘田;战死的孤魂野鬼也可以享受酒果供奉,得以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