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歌曲《敖包相会》误导了,敖包绝不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一曲脸炙人口的歌曲《敖包相会》让敖包童叟皆知。如果我们简单地从歌曲理解,理所当然地认为敖包是草原青年男女约会、谈情说爱的地方。其实,我们一直都错了,敖包绝不是男女青年相会的地方,而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申报的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

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

每一个敖包都有固定的正式祭祀时间,一般在阴历五月初三到六月中旬之间,但大多数敖包在阴历五月十三进行祭祀。祭祀敖包时,几十里乃至上百里远的牧民都要带着祭品赶来,敖包前摆放羊背子、奶食、圣酒供品。早期的敖包祭祀仪式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拜析祷。藏传佛教传人之后则由喇嘛诵经吹法号,焚香点火。牧民们面向主祭,围跪在敖包前,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

敖包祭祀也有许多传统禁忌,由于现存的大多数敖包他为男性祭祀敖包,最普遍的是祭祀时不允许女性登上敖包,祭把仪式结束后才可以与男性一起顺时针方向绕敖包三圈,并将带来的祭品撒向敖包。忙碌了一个着天的牧人们也得以借此机会聚首,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进行日用商品交易。而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互相结识交往,寻找伴侣。歌曲《敖包相会》应该描写的是祭青年男女相约在祭祀结束之后见面,而姑娘未按时赴约的怅惘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