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小时候读书听过的故事都是虚假的

1.一个家喻户晓的假故事,则是《华盛顿砍樱桃树》,因为这个故事上当受骗的不只有中国小学生,美国孩子也未能幸免。故事最早出自一本关于华盛顿的传记,传记作家帕森·威印在华盛顿去世后采访了认识童年华盛顿的人,由于这本传记在19世纪多次重印,无数人对其信以为真。然而实际上,关于樱桃树的故事,除了这本传记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证据。

2.《爱迪生救妈妈》(苏教版题目是充满抒情色彩的《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里说到,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想给她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达不到手术要求。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拯救了妈妈。诚然故事的主题是希望能够表现出爱迪生的聪明,但是根据相关论文资料,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这个故事可以说相当穿越了。

3.关于“乌鸦反哺”的故事,最早出自《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本草纲目·禽部》也有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但是相关研究员表示,一方面乌鸦幼鸟在可以独立飞行、觅食后,就会脱离母亲的照顾,或者群居生活,或选择独自生活,结束哺育关系;另一方面,群居的鸦类,在自己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会将多余的食物分享给同类,甚至不介意同类从自己嘴中抢去食物,这可能才是古人看到“乌鸦反哺”的真相。

其他流传甚广、骗人感情的拟人故事还有《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说他自己“严格按照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实际上斑羚是一种比较“个体化”的物种,只有在发情期,几头雄羊和雌羊才会一起聚成临时的小繁殖群体,所以对于它们来说,“集体”几乎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4.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事实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的启发。1671年,胡克发表论文《试论地球周年运动》,提出天体有吸引力、惯性运动、引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等3条假设。1679年,胡克不仅在给牛顿的信中讨论了他设想的“平方反比定律”,还向牛顿建议了计算方向。后来牛顿按照胡克的思路,凭借伽利略的理论,及自己发明的微积分,发现了牛顿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发表后,胡克认为牛顿剽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人关系恶化。1717年,牛顿在给一位法国作家的信中,为了否认胡克给他的启发,编造了苹果落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牛顿生前并未公诸于世。1727年,伏尔泰在《哲学通信》这本书里第一次说到苹果树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关系,此后不断以讹传讹,变得广为人知。

5.瓦特看到水烧开后,壶盖跳动,从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同样深入人心。其实蒸汽动力的研发从15世纪的达尔文就已开始。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用圆筒和活塞,在1688年制造了第一台简易蒸汽机,此后相关技术不断提升,至1712年,英国人纽可门发明出可用于矿井排水和农田灌溉的蒸汽机。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之上,瓦特给蒸汽机加上冷凝器(1763年)、双动发动机(1782年)、离心式调速器(1788年)、压力计(1790年)等装置,才有了完善的蒸汽机,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因此严格来说,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而非发明者。

6.富兰克林的风筝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测试闪电?假的!没有资料能证明他做了这个实验富兰克林将钥匙放在风筝中,在雨中测试闪电的故事,也很著名。但是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只是在《宾夕法尼亚学报》上简单地叙述过风筝实验的设计,从没有说过真的做了这个实验。曾有人按照富兰克林的设计,制作了相同的风筝,但这种风筝却飞不起来。如果修改富兰克林的设计,让带着钥匙的风筝在雷雨天飞起来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研究显示,如果电流从风筝经过人体,将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千安,手拿风筝的人呼吸将停止,肌肉被撕裂,甚至燃烧。显然,富兰克林如果真的做了这个实验,不可能全身而退。富兰克林的确在电学上很有成就,不仅证明了人工电和雷电的同一性,还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提出“正电”和“负电”概念、电荷守恒定律等。但这些成果无不建立在当时已有的电学实验基础之上。

7.教科书中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较多,如他小时候用身体孵鸡蛋,以及因为做实验被列车员打聋了耳朵。需要说明的是,后一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其真实情况是,有一次,在列车上当报童的爱迪生“上车不及,车务员恐怕他坠入轮底,便一把将他拉了上来,他觉得耳中好像突然被咬了一口,接着便失去了听觉”。由此来看,乘务员意外打聋爱迪生,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救了他一命。爱迪生后来被称为“发明大王”,是因为他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在美国获得了1328项专利。其实这些发明并非出自爱迪生一人之手,更多地是团队贡献。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了“门洛帕克实验室”,先后招募了200多名专业人士,他们有的精通数学,有的擅长物理或者化学,还有的很会画图。正是这些人通力合作,才有了爱迪生名下的一个个发明。

8.教科书曾称,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喜欢。实际上,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爱因斯坦早在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后来在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理师范系”期间,爱因斯坦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了正规的数学、物理专业教育,还在课外进行了大量阅读及实验,扩展了知识。爱因斯坦在1905年获得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09年成为这所大学的教授。

虽然故事是人为编造的,但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你的感悟,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因为故事背后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它本身是为了激励我们!

喜欢的话希望大家给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