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簡介

徐聞縣,廣東省湛江市轄縣,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東經109°52’—110°35’,北緯20°13’—20°43’,東、西、南三面環海,即東和東北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海口市新港至徐聞縣海安港)直線距離14.6海里(即27公里),北接雷州市,面積為1605平方公里。

徐聞縣歷史上屬於雷州府管轄,傳統文化有: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劇、雷歌等。這裡是聞名全國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當地民俗、民居和方言都具有鮮明的“雷州文化”特色。是最具代表性的“雷州文化”城市之一,通用語言為雷州話。徐聞縣城歷來都是雷州半島南部經濟貿易的繁華集市,是通向海南島必經之路,是雷州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重要中心。

中文名稱

徐聞縣

外文名稱

Xuwen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湛江市

下轄地區

1個街道、12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

徐城街道德新一路

電話區號

0759

郵政區碼

524100

地理位置

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南端

面 積

1605平方公里

人 口

71.47萬人

方 言

閩南語-雷瓊片-雷州話,客家話及粵語零星分佈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漢三墩、貴生書院、白沙灣等

機 場

粵西國際機場、湛江機場

火車站

徐聞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G

區碼代碼

440825

建置沿革

徐聞縣地,在虞舜時屬揚州徼外,夏禹時為荊(州)揚(州)南裔,周武王時屬揚越,先秦時屬南越,秦時歸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將軍路博德率師平南越,建置徐聞縣,轄地為雷州半島,隸於合浦郡,縣治郡治均設在徐聞縣西南海濱討網村(今二橋村)。東漢時仍屬合浦郡,縣治不變,郡治遷往合浦縣。

三國初屬蜀國,後歸吳所轄。吳黃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為珠官郡,徐聞隸之。赤烏五年(242年),屬珠崖郡,郡治、縣治均在討網村。

晉平吳後,太康元年(280年),廢珠崖郡,徐聞屬合浦郡。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置珠崖郡,徐聞隸之,郡治仍設在討網村;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屬越州,縣隸之。

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從合浦移來討網村,仍屬越州。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年),徐聞縣先改名樂康縣,後又改為齊康縣,並置齊康郡領之,隸於廣州,縣治、郡治均設在討網村。

梁、陳間,齊康縣先後析為齊康置扇沙、椹川、模落、羅阿、雷川六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齊康縣為隋康縣,並隋康縣析地始置海康縣。此時齊康郡廢,隋康縣同其他六縣均屬合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合州為合浦郡,隋康縣隸之,不久又置徐聞郡,轄隋康、海康、扇沙、鐵杷等縣(此間模薄、羅阿、雷川縣廢,入海康縣;椹川廢,入扇沙縣),郡治設在徐聞縣討網村。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徐聞郡,復置南合州,州治在海康縣。唐貞觀二年(628年),改隋康縣為徐聞縣,治所由討網村遷麻鞋村(今芒海村),屬東合州;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徐聞縣隸之。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雷州改稱雷州軍,次年徐聞併入海康縣,稱為時邑鄉。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復置徐聞縣。

元朝時屬雷州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縣治遷賓樸村(今徐城鎮舊城內)。

明天順六年(1462年),縣治遷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縣治復遷賓樸村。明、清時屬雷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屬廣東高雷道;十五年(1926年),歸南路行政委員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屬南區綏靖委員公署;二十五年(1936年),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三十八年(1949年)5月1日,改隸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徐聞縣屬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員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2月,屬粵西行政公署;1956年2月至1983年8月,歸湛江專員公署。1958年11月,徐聞縣改名為雷南縣,1960年11月19日,又改雷南縣為徐聞縣。1983年9月,屬湛江市管轄。

1996年,徐聞縣面積1779.6平方千米,人口61.2萬人。轄13個鎮、5個鄉:徐城鎮、下橋鎮、和安鎮、新寮鎮、外羅鎮、錦和鎮、下洋鎮、曲界鎮、前山鎮、西連鎮、海安鎮、邁陳鎮、龍塘鎮、城北鄉、城南鄉、角尾鄉、五里鄉、大黃鄉。縣政府駐徐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徐聞縣總人口616478人,其中:徐城鎮66201人,外羅鎮10425人,邁陳鎮46897人,海安鎮22082人,曲界鎮42349人,前山鎮35583人,西連鎮34560人,下橋鎮35529人,龍塘鎮51690人,下洋鎮22766人,錦和鎮26431人,和安鎮28942人,新寮鎮24090人,城南鄉40699人,城北鄉22483人,五里鄉20691人,大黃鄉24338人,角尾鄉25935人,勇士農場6496人,南華農場6896人,五一農場5402人,海鷗農場6911人,友好農場4255人,紅星農場4827人。

2002年,徐聞縣轄徐城、和安、曲界、錦和、新寮、外羅、下洋、前山、龍塘、海安、邁陳、西連、下橋13個鎮和城北、五里、城南、角尾、大黃5個鄉,共有173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

2003年10月,撤銷五里鄉和城南鄉,合併設立南山鎮;撤銷外羅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錦和鎮。調整後,徐聞縣轄徐城、和安、曲界、錦和、新寮、下洋、前山、龍塘、海安、邁陳、西連、下橋、南山13個鎮和城北、角尾2個鄉。

2005年7月4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5]36號)批准撤銷徐城鎮,設立徐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徐聞縣轄徐城1個街道,和安、曲界、錦和、新寮、下洋、前山、龍塘、海安、邁陳、西連、下橋、南山12個鎮和城北、角尾2個鄉。

2009年末,徐聞縣面積1605.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2個鎮、2個鄉,25個社區、17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徐城街道。

特產

南珠

在世界珍珠市場,有一種珍珠以其光亮、耐久、均勻等特色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貴婦戴之,顯得高貴;少女戴之,顯得靚麗。她就是南珠。徐聞人民為了利用南珠,發展南珠,於1966年開始進行人工養殖,面積上擴大,質量上提高。至今,徐聞縣年養殖面積達2萬畝,年總產達14噸。大井村更是發展有力,年養殖面積約7000畝,年總產約5噸,無愧於自然,無愧於祖宗,無愧於世人,被譽為“中國珍珠第一村”。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人們養殖珍珠,始終都以質量為準繩,始終都以天然的南珠為標準,始終都以客戶需求為己任,十分講究養殖技術,養出的珍珠不負於南珠之美譽,養出的珍珠使南珠更顯異彩。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國將大井的“養珠妹”一批又一批地引到其境,幫其養珠。如果說昔日的南珠享譽全球,通過的是產品的話,那麼,南珠享譽全珠,通過的除了產品,還有技術——“南珠魂”。

茶葉

徐聞縣盛產的綠茶色澤翠綠光潤,香味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徐聞縣東部和北部山區因為陽光充足、雲霧繚繞,全年有8至10個月的採茶期,早春茶比長江流域茶區早採摘30至70天,比華東、華中和雲南的主產區早二個月,有著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徐聞縣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種茶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在400多年前已有種茶製茶的技術和傳統習慣。據林業部門有關資料顯示,在今徐聞縣下橋鎮石板嶺山寮村就有一棵400多年樹齡的茶樹。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徐聞縣已經出現分散的小面積茶園,並有了民間茶葉手工炒製作坊。這主要是當時來徐聞地開墾的南洋歸僑和廣府、高涼一帶的移民為喝泡綠茶的生活習慣所小量種植。到了60、70年代,農墾徐聞墾區開始大批量種茶,並發展到機械加工,成為地方特色產業。當時徐聞的茶葉已小有名氣,此地生產的“雄鷗”、“勇士”牌茶葉,1990年就榮獲全國首批綠色食品稱號,併入選《中國茶經》等各種茶名錄。次年,這裡又被列為農業部綠色食品茶葉生產基地。進入90年代後,徐聞地所生產的“雄鷗”、“勇士”牌茶葉,聲譽鵲起,行情看好。連續6年獲粵、桂、瓊三省區農墾名茶評選第一名;1992年,雄鷗、勇士牌綠茶,經農業部推薦,榮幸地代表我國環保食品,隨同李鵬同志出席了首屆巴西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展覽;在1995年與1997年的中國農業博覽會和中國國際茶會上,分別獲銀質獎;1999年被評為廣東省綠茶類的無公害優質食品。

魚翅

徐聞出產的魚翅為魚翅中的佼佼者,它加工精細,質好味美,數量、質量曾一度“居全國沿海縣的前茅”,引起世人的青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徐聞魚翅主要供出口和作為特需品“上調北京,供接待外賓用”。它曾被選為國宴用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招待的宴席中就有徐聞魚翅。

劍麻

原產於墨西哥,因葉象利劍,故稱劍麻。1901年由華僑引種,上世紀由於國防建設的需要,在雷州半島廣為種植,60年代由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了一種高產的品種,取名為東方紅一號。湛江建成全國最大的劍麻基地,面積達8.7萬畝。[18]

木菠蘿

木菠蘿

徐聞盛產木菠蘿,又稱苞蘿,以南山鎮包羅園村為最。它種植歷史悠久,且品種優良,馳名南國,故譽為嶺南果王。木菠蘿是奇果,一是擇地而生,過了廣東雷州半島南渡河以北,樹可長但不結果。二是木菠蘿只宜種在村中庭院,不宜種在僻野,可見其人氣甚旺。

徐聞良姜

徐聞良姜

徐聞縣共種植良姜4.6萬多畝,佔全國產量90%以上。其中龍塘鎮生產的良姜質地最好,產量高達4000多公斤/畝,在東南亞市場上享有盛譽,有“中國龍塘良姜”之稱。徐聞縣良姜主要銷往東南亞、非洲及日本、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徐聞縣種植良姜的歷史悠久,據《宋史》和《廣東通志》、清《徐聞縣誌》所記載:徐聞良姜在宋代就已是皇宮貢品。徐聞出產的良姜色澤金黃,氣味馨香,含粉率高。在徐聞縣東部可以隨意看到在亂石邊,山溝旁,或雜草旁都有成片大面積人工種植的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