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博物館裡的生僻字

 鬲【lì】

雙鉤紋彩陶鬲

辛店文化(距今3400-2800年)臨洮縣寺窪山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高10釐米。夾砂土黃陶。施黑彩,口沿外繪平行帶紋,三袋足上部繪雙鉤紋,下部繪折帶紋,內側繪十字紋。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特徵:《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漢書·郊祀志》謂鬲就是空足鼎。

功能:鬲有陶質的和青銅質的,其形制類似於鼎,結構一般分為兩部分,上部為口徑圓形或方形的容器,下部為三個中空的足,足內可容物。

陶鬲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是一種炊具,用於烹煮食物,袋足可擴大受熱面積,將食物更快地煮熟。進入青銅時代,鬲在生活用具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禮器的功能。青銅鬲仿自陶鬲,最早見於商代,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直至漢代隨著釜的出現而退出歷史舞臺。

鬲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從早期人們日常生活的用具到後來逐漸演化為國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禮器,受到古代人們的珍視和現代考古學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