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節稅?避稅?還是偷稅?快看看偷稅行爲的界定標準和認定程序!

點擊關注“稅小課”,獲取最實用的財稅知識。

大數據時代,我們一直強調稅務稽查,強調對於偷稅漏稅罪的處罰。

那麼,偷稅行為的界定標準是怎樣的呢?認定偷稅罪的程序又有哪些呢?

今天就來說一說——

節稅?避稅?逃稅?

偷稅行為的界定標準是什麼?

1、行為主體是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所謂納稅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所謂扣繳義務人是指法律、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2、行為主體實施了偷稅行為,行為人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手段進行偷稅:

第一,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燬賬簿、記賬憑證。其中偽造是指行為人依照真賬簿、真憑證的式樣製作虛假的賬簿和記賬憑證。

第二,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是指在賬簿上大量填寫超出實際支出的數額以衝抵或減少實際收入的數額,虛增成本,亂攤費用,減少利潤等行為;不列、少列收入是指納稅人賬外經營、取得應稅收入不通銷售賬戶,直接轉為利潤或專項基金,或掛在往來賬戶不結轉等行為。

第三,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

3、造成了少繳未繳稅款的結果,納稅人採用上述手段,給國家稅收造成了損失。偷稅既是行為違法,也是結果違法,根據納稅人的行為,可以判定是否構成偷稅,根據結果,可以判定納稅人偷稅的事實。

認定偷稅罪的程序有哪些?

1、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就是指已取得應稅收入,應依法辦理納稅申報的行為人,不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納稅申報,並經稅務機關通知,仍拒不申報的行為。

2、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就是指行為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向稅務機關報送虛假的納稅申報表、財務報表、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或者其他納稅申報資料,如提供虛假申請,編造減稅、免稅、低稅、先徵收後退還稅款等虛假資料等。

3、繳納稅款後,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

通過上文介紹,我們瞭解了對於偷稅行為的處罰是非常嚴格的。希望大家都奉公守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