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易识,与这三类人打交道要慎重——《冰鉴》里的观人术

人终有所长,就终有所用。所以鉴别他人的时候,不宜武断,也不宜刻意去追求他人的长处从而进行交往。交际带有功利性,对自身或许有一定好处,但功利性太强,并不可取。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固然是识人,然而最困难的也是识人。然而人与人各不相同,就像各人的面目都不相同一样。外形相似的人内心世界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古人常有“贤不可知,人不易识”的感叹。

所以《冰鉴》里总结出了一套衡量、检验、选择人的标准,以此来评判所遇之人,是值得生死相托,还是只能敬而远之?

发自内心而表露在外的情态,曾国藩将这些经常出现的情态其总结为恒态。但同样的,还有一些不经常出现的情态,则叫做时态。(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正跟别人交谈,此人的目光却忽然转向别的地方去了。众人言笑正欢之际,此人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这两种情况均与正常情态相悖,不合常理。如果不是当时心中有什么其他急事,导致他失常的表情。那么这类人,心机城府相对藏得很深,性子寡淡,旁人难以接近,不足以和他们谈交情。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正确,却在一旁连声赞同,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就对人家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这类人基本无学无识,又缺乏修养,既俗不可耐,又不能自知,因此不宜和他们谈论正事或者合作共事。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置可否,而一旦遇上事到临头的时候又迟疑不决。又或者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却为之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这两类人,前者通常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遇事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后者多半喜欢多愁善感,心思敏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很差。《冰鉴》里认为这两种都属于妇人之仁,缺乏主见,不足以与其交心。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但是这三种情态,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命运。老话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人的性格确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的性格性情、人格情操、言谈举止,跟他的命运好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会决定人的终身命运。生活中就有无数屡见不鲜的例子,性格温和的可能容易被欺负,爱贪便宜的也可能还真就占到了便宜。运气,环境,际遇,自身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所以也不必因发现了他人的某些短处就将人看扁,而且作者君个人相信,不论从纯粹交际还是事情合作方面,大概多数人都希望对方是一个良善的人。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如果能够与上述三种人相反的方向去交朋友,那么就几乎可以交遍天下值得交往的朋友了。同上段一样,人是会变的。此一时彼一时,所以观人是要时时观察,即便是朋友。真的朋友会在好友往不好方向发展时,将其牵回来,次一等的,会陪着一起犯错或敬而远之,再次一等的,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