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血」護士自駕數小時獻血救人!「熊貓血」爲何如此珍貴?!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美科學 關注我們後臺回覆“熊貓血”我們來告訴你需要“熊貓血”該聯繫誰?!

前兩天,這則感動人心的消息在微博上瘋傳。在我們看到護士小姐姐的善良的同時,“熊貓血”一詞也映入了我們的眼簾。為何“熊貓血”如此珍貴?又為何血型對於輸血如此重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輸血”這件事吧!

輸血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發展迄今已有百餘年曆史。如今,對外傷、分娩、大手術等病患,輸血已經是常規操作。和醫學中的其他門類一樣,輸血醫學也經歷了從矇昧到開明、從粗陋到精細的發展歷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自身的血液“型號”有了更多的認識。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類就察覺了血液的重要性。

事實上,古希臘人相信吸食鮮血可以治病,古羅馬鬥獸場中角鬥士喝下敗者的血液以期獲得更多的勇氣和力量。還有人認為鮮血具有恢復體力、返老還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傳說故事也同樣層出不窮。

在古代的中國,也有著許多與血液有關的傳統。比如“歃血為盟”,人們認為血液裡寄託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約是不能反悔、不能違背的。又比如“滴血認親”,那時人們還不瞭解血型、抗原與抗體等原理,只是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血液似乎與遺傳有關。在中醫典籍裡,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

滴血驗親是古代最狗血的科學發明之一。到目前為止,血緣關係的準確認定還只能通過DNA鑑定。

輸血,最初的嘗試

歷史上有記載的人類第一次用血液治療疾病,是教皇英諾森八世(Innocentius VIII )。

1492年,他因患腦卒中而昏迷,眾醫生束手無策之際,一位醫生建議用人血治療,但當時醫生們並不知道血液應該被注入血管,只是將血液從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當然,最後的結果不用說也能猜出來:教皇卒,那三名男孩也因失血過多而白白送命。

教皇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拉丁語:Innocentius VIII ; 1432年 - 1492年7月25日)

據說他的猶太醫生Giacomo di San Genesio接受了世界上第一次輸血,他讓他喝了三個10歲男孩的鮮血。男孩隨後死了。然而,這個故事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具體真實存疑。

在15世紀後期,人們一度認為精神錯亂、抑鬱、癲狂等症狀都是因為“血中有毒”導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種治療手段。“放血療法”曾風靡一時,一直盛行到16世紀。羅馬教皇的醫生們所不瞭解的血液循環理論,直到1616年才由英國醫學家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發現,至今正好四百年。

放血療法在歐洲中世紀風靡一時

哈維用動物實驗闡明瞭血液在體內的環流方向和運行途徑,他在1628年和1651年發表了兩篇有關血液循環的論文,人類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體內流動的。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他發現了血液循環的規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學發展的基礎。

哈維(左一)展示他的血液循環理論

輸血先河

動物輸血

1665年英國醫生理查德·洛厄(Richard Lower)開創了動物輸血的先河,他把一隻健康狗的動脈,和另一隻放血後瀕死的狗的靜脈,用鵝毛管連接起來。健康狗的血液流進瀕死狗的體內,讓瀕死狗活了過來。

理查德·洛厄Richard Lower(1631-1691)

這時的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覺得血液和精神、性格、靈魂存在聯繫。受到動物輸血的啟發,人們認為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能治療麻風、潰瘍等疾病,還能改變性格,治療精神疾病。後來,由於以各種方式將動物血輸入人體的治療,都因出現輸血反應而造成許多例死亡,被證明是失敗的,法國和英國都頒佈法律禁止給人輸血。

人羊輸血圖。這是個大膽的嘗試,當然,結果也顯而易見……

曙光乍現

禁令頒佈後的一百多年,曾轟動一時的輸血療法變得無人問津。

1817年,英國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James Blundell)頻頻目睹產婦因大出血而死亡,對此忍無可忍的他,先用動物進行輸血實驗,取得成功後,設計了一套輸血器材,進行了將健康人血輸給瀕死之人的治療嘗試。布倫德爾用病人的丈夫作為血液捐贈者,從他的手臂中提取了四盎司的血液,以便輸入他的妻子。

James Blundell

他共為11例大失血病人輸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1818年他在倫敦內科學會上作了關於輸血的報告,他總結得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用人血,2、只適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

這次報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再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但當時人們對血型還一無所知,所以無法解釋輸血後有些病患能存活下來,有的卻出現致死性的輸血反應。

血型的發現

語言的破解

1900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基於紅細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統這一劃時代的發現,為人類的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被人尊稱為“血型之父”。

1930年在斯德哥爾摩的Landsteiner

1907年美國病理學家路德維格·赫克通建議通過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進行交叉配血來提高輸血安全性,同年美國醫生魯本·奧騰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輸血實驗,此後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隨著研究手段的改進,人類不斷髮現新的紅細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

什麼是“熊貓血”?

它竟然與熊貓無關,而與猴子有關?

在人體內的血液有35種血型系統中,我們最熟悉的是ABO血型系統,分為A、B、O和AB四種血型。同時,臨床上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血型系統:這就是Rh血型系統,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兩種,每個人都有Rh血型並必屬其一。

我國Rh陰性血比例甚少,目前比較公認的數據是0.3%。這些人一旦需要輸血,除了要找到Rh陰性,還要以ABO血型區分,那麼血型相同的比例就是萬分之幾(例如AB型Rh陰性血大概佔万分之九),因此我們將Rh陰性血俗稱“熊貓血”。

其實,“熊貓血”跟熊貓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為了形容這種血型比較稀少,是人群中的“國寶”罷了,但Rh的由來卻與一種猴子有關。

Rh是恆河猴(Rhesus Macaq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1940年,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用恆河猴的紅細胞免疫豚鼠和家兔,結果在豚鼠和家兔身上獲得了一種免疫血清,這種血清不但能凝集恆河猴的紅細胞,也可以與部份人的紅細胞產生凝集反應,也就是說這些人的紅細胞跟恆河猴的紅細胞有一個共同的抗原點(D抗原),故而以恆河猴的字頭縮寫命名。

恆河猴

“熊貓血”可能面臨什麼問題?

目前情況下,稀有血型人群可能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

稀有血型者一旦需要

輸血,難以及時找到同血型的人,找血難、找血慢使得他們可能面臨手術延期、治療延誤、甚至危及生命。

只有在需要輸血時,你才會真正開始瞭解稀有血型的全部意義,你才會對未進行過充分的血型檢測而感到懊悔。試想如果一個人發生意外急需輸血,而這時醫生卻告訴家屬病人是稀有血型,醫院卻無法找到足夠的同型血液,這時該怎麼辦?病人生命垂危,沒有血液就不能手術或化療,這時怎麼辦?“熊貓血”產婦剛剛生下寶寶卻發生大出血,稀有血型血液那麼不好找,又該怎麼辦?

而這些情況卻幾乎天天上演,筆者不止一次看到病人在等血的過程中病情惡化,甚至志願者在趕來獻血的路上,病人卻因為失血而無法堅持等待,許多志願者為此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第二:

女性懷孕生產時面臨:規範的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抗D抗體)、缺乏藥品、生產備血、新生兒溶血等問題。

第三:

還有就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了:“熊貓血”就是血型的一種表現形式,跟性別、身高一樣,屬於健康人群。坊間很多傳言“熊貓血”是一種病或者容易得血液疾病、不能生育健康寶寶等等,這些誤解甚至歧視導致“熊貓血”朋友們心理壓力巨大。什麼?因為你是“熊貓血”,男朋友要和你分手、婆婆逼你們離婚?呵呵了他們,想想你們到底是不是真愛,做出自己的判斷。

“熊貓血”朋友們的處境如何?

1985年國際輸血協會特別成立了一個稀有血型委員會,來協調、促進稀有血型的篩選、包裝、運輸,與國際合作等項目。世界上有四個較大的稀有血型庫,分別位於英國、美國、荷蘭與日本。其中最大的是在英國的國際稀有血型庫。

在我國,衛生部要求我國部分省級血液中心從2009年開始,在獻血者中開展稀有血型篩選項目,同時將所有類型的稀有血型的血液以及稀有血型獻血員的信息資料都保存起來。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很多稀有血型公益組織,他們共同為“熊貓血”朋友排憂解難。其中,中國稀有血型聯盟是成立最早的全國性民間公益組織,全國各地都有聯盟的志願者,經過多年磨合,這個“以血為盟”的民間組織已經具備較強的志願者緊急動員能力。

“熊貓血”離我有多遠?

你以為“熊貓血”離你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是你。

筆者曾經在高中時就看過電視上介紹萬分之幾的“熊貓血”,當時年輕的我還被節目中救助案例深深感動而流淚。哪曾想當時唏噓感嘆“熊貓血”好可憐的我,在幾年後查出自己就是“熊貓血”,緊張的我連換三家醫院查了三次才徹底相信!

目前坊間比較公認的數據是0.3%。但是,2014-2015年中國稀有血型聯盟做了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結果推算出Rh陰性血的比例約為2.27%(這一數據需要進一步驗證)。僅從調查結論看,每百人中就至少有兩個人是“熊貓血”,而一個普通人的社交圈子不過一二百人,也就是說任何人的社交圈子中都有“熊貓血”朋友,甚至你自己就可能是“熊貓血”。另外,Rh陰性血屬於隱性遺傳,即使父母雙方都是Rh陽性,孩子也有可能是Rh陰性,所以每個人都應當進行Rh血型檢測。

我要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熊貓血”呢?

就2014-2015年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社會調查結果看,人們知道自己Rh血型大多是通過參加無償獻血、手術備血和女性懷孕時孕檢得知三種渠道。如果你想現在就瞭解自己的血型,只要到醫院說明要求檢查Rh血型即可。

檢查出來我是“熊貓血”該怎麼辦呢?

當然是趕緊找到小夥伴啦!去血液中心(或血站)登記信息,尋找相關公益組織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本文特約作者:劉丹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科普部負責人。

關注公眾號大美科學,後臺回覆“熊貓血”我們來告訴你需要“熊貓血”該聯繫誰?!

下載科普中國app瞭解最權威、更全面的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