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分裂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耶稣像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发源于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

到了380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皇帝公布了一道谕旨,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但随着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首都迁都至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以来,基督教便产生了分裂的势头。

381年,基督教召开了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罗马教宗。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罗马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当时的教宗利奥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承人的缘故,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

君士坦丁堡牧首于罗马教宗的地位争夺战此后愈演愈烈。

692年召开特劳拉会议,君士坦丁堡牧首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726年,拜占廷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

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的支援,并得到罗马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

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

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纳爵,改以重臣佛希亚斯一世继任牧首。863年,罗马教皇尼克老一世声明罢黜伊纳爵是非法的,并处佛希亚斯一世破门律,开除教籍。佛希亚斯一世则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反击,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亚斯分裂”。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争论,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亚斯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义。

佛希亚斯分裂后,西方的拉丁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教会在“和子句”上和礼仪上的纠纷实际上并没有解决。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赛鲁拉留斯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因其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赛鲁拉留斯致函罗马,指责教皇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

教皇利奥九世指派枢机主教亨拜等人到君士坦丁堡与希腊教会协商,使节团尚未达成任务,却传来教皇于1054年4月19日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教廷有争议,双方谈判失败,性情暴躁的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将破门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并对赛鲁拉留斯提出抗议,然后亨拜跺脚走出教堂,发誓说:“愿我主临鉴,评判我辈!”赛鲁拉留斯不肯屈服,当众把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

最后,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标志着基督教史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香港教区荣休主教汤汉

在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前夕,罗马天主教宗以救援君士坦丁堡为要挟想让君士坦丁十一世放弃东正教重归天主教,以完成基督教的统一,但被君士坦丁堡皇帝、牧首、教徒所拒绝,最终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却依然保留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