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古代伟大军事家孙武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

【总则】东营市是山东省地级市,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东营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东营还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和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崛起地。

2017年11月14日,东营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11月12日,东营市在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54位。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17座城市入选,东营市名列其中。

【地理位置】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土地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

【历史前言】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的历史追溯。

夏代至殷末,东营为季艹则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

秦代属齐郡。

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属齐郡。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王莽新朝时,市境属建信郡。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市境属乐安国。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十六年(596年) 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大业三年(607年) 复改州为郡。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

宋朝,初废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在州县之上设置“路”。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 沾化县地,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济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撤销);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建立广北县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

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

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

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

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人口】截至2016年底,东营市常住人口213.21万人。全年共出生31761人,人口出生率为16.57‰,死亡率为4.78‰,自然增长率为11.79‰。

【交通】公路:高速公路网布局在由G18、G25和S7211构成的“Y型”基础上增加东营-滨州-济南高速公路和长深高速公路((东营境内)高青至广饶段)两横。

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经河口区、垦利,在中心城区沿西一路向南,济南-滨州-东营城际轨道预留通道汇合并线,到达东营南站,与黄大铁路换乘,再向南经大王转青岛方向,在西一路黄河路交叉口东北侧和火车南站设有两个城际轨道站,分别与公路客运总站和黄大铁路换乘。

济南-滨州-东营城际轨道沿潍坊路、西一路,进入中心城区,在西一路黄河路交叉口东北侧与环渤海城际铁路共站换乘,在东营南站与黄大铁路和环渤海城际铁路换乘,并预留到东营机场和东营港的线路。新建黄大铁路、德大铁路,并对淄东铁路升级改造,并建设广饶至寿光地方铁路(兴广寿铁路)和广饶开发区铁路专线。

在中心城区规划七个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其中四个为综合交通一级枢纽,包含城际轨道、城市轨道(或普通铁路)、长途客运和公共交通;另外三个为综合交通一级枢纽,包含城市轨道(或普通铁路)、长途客运和公共交通。综合交通一级枢纽包括城际轨道东营西站、城际轨道东营东站、城际轨道站黄河路站(客运总站)和城际轨道东营南站(东营火车南站)。综合交通二级枢纽包括东营老火车站、西城站和南二路站。

航空:东营胜利机场为国内支线4D级机场。建成黄河三角洲的核心空港,成为京津冀与胶东半岛中间地带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东营机场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的国家二级机场。

【旅游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兵圣”孙武(孙子)的故里;汉代,有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学者李焕章,“杨州八怪”之一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古钱币学家李佐贤,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