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 游南京」你知道吗截发延宾”、“封坛退鲊”说的是她

陶侃没有显赫的祖先,他的一生是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他如同一名攀岩运动员,凭着顽强和智慧,从最底处艰难地步步向上攀登,每升高一点就要寻找新的支点。没有安全带和保护绳,也曾有摔下万丈悬崖的惊险一刻,也曾有找不到目标的无助彷徨。但他从不放弃,身处困境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他登上无限风光的绝顶后,又能控制自己激动万分的心情,看淡风云,没有忘乎所以。

陶侃

有一句励志的话很适用他: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无限接近那耀眼的太阳。

如果一定要说他的家庭对他有帮助,那就是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母亲。

陶侃本来是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来搬到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父亲在东吴曾任过扬武将军,“扬武”是个杂号,地位不高,而且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出身“寒门”。他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全靠湛氏纺纱织布抚养长大。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夜晚勤奋读书,白天到田地干活。

他有个朋友叫范逵,是寻阳的名人,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做客,还带了一大帮随从。但他来得太突然,事先没有打招呼,只是恰巧经过。

那几天万里飞雪,天地银白。陶侃家又很穷,没有菜也没有钱,几乎一无所有。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她的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到外面去卖,换到几担米和一些菜;又把家里每根柱子削下来一半,当作柴烧;把床下的草垫子都剁了,当作饲料喂马。到了傍晚,摆上了一桌丰盛的菜,客人们都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招待得这么好。

范逵对他家盛情招待有点愧疚,感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了百里左右。范逵知道陶侃有才,也知道他有话要说,就问:你是想到郡里任职吗?

陶侃说:我想去,可惜没有人推荐。

范逵到了洛阳后,就在顾荣等一批名人面前夸赞陶侃,让他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个典故叫“截发延宾”。

范逵后来又见到了庐江太守张夔,极力为陶侃做广告。张夔也想试试这个人的才能,就让陶侃担任枞阳(今属安徽)县令。他在任上非常清廉,与他母亲的教育也有关。

他在老家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吏。一次,他让人把一坛腌鱼带到家里,送给母亲。湛氏问:这是从哪里来的?

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

湛氏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信中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你让我为你担心啊!

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后来也成了一个典故叫“封坛退鲊”。“鲊”就是指腌鱼。

他做县令时,自己从不贪污,对部下管理也很严格。上面有人下来视察工作,想找他岔子,但找来找去抓不到他的把柄,只好离去。

有一次,他在县里举行的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流泪对他说:像你这样喝酒无度,怎么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

陶侃非常惭愧,他和母亲约定:以后饮酒不过三杯。

等到他成名后,每次只喝三杯酒。有一次,有人向他敬第四杯酒,陶侃说:对不起,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不能再喝了!

对方很不高兴,旁边的朋友劝说:今天大家高兴,您应该开怀畅饮!我看得出您的酒量大!

陶侃哽咽着说:家母在世的时候,曾经规定我每次饮酒,三杯为限。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约定。

其他人听了都感动不已。

陶母在中国古代被列为四大“贤母”之一,另三个是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

在县令任上,一次,张夔的老婆生病了,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但那几天又是飞雪飘飘,冰封路滑,其他人都不想去。

陶侃站出来,说:郡守夫人,就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

于是主动要求前去,最终把医生接了过来,大伙都佩服他。长沙太守万嗣来到庐江,见到了陶侃,对他说:你最终一定会有名的。

他说的决不是客套话,他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为好友才肯离去。

张夔后来听说了陶侃的举动,非常感激。推举荐陶侃为孝廉,这样陶侃就有机会到了都城洛阳。

当时洛阳最有名的是张华,陶侃几次去拜谒他。张华觉得他来自偏远的小镇,是个乡巴佬,也没听过他什么名气,就很冷淡,不大理睬。但陶侃每次去,神色安然,从容不迫。张华也觉得他和其他人不一般,与他交谈,对他的谈吐见识很惊讶。

当时有个名人叫杨晫,是陶侃的同乡,两人一同乘车去拜见江南名士顾荣,顾荣也很看重陶侃。一个人问杨晫:你怎么可以和小人同乘一辆车呢?

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杨晫对陶侃的评价是“坚固贞正,足以干事”。

这个点评很准确,因为当时清谈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谈玄远的名士。而陶侃不沾边,他是个寒族,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做实事;同时他为人正直,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会坚持不懈。和名流的率性而为、放纵不羁都显得格格不入。

随后而来的天下大乱,终于让名士们靠边站,让他这个实干家扬名天下。

陶侃属于大器晚成型。东晋的人均寿命不足40岁,他兜兜转转一直到了40多岁,才抓住了一次机会,事业艰难起步;万没想到的是,花甲之年,还遇到了让他不寒而栗的“冷笑话”:因为太优秀,所以被“发配”到千里之外,差一点被杀。

梅花山

南京梅花山位于明孝陵石象路旁,处于神道的环抱之中,现有面积1533亩,山上植梅近4万株,350多个品种,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梅园并称“中国四大梅园”,居四大梅园之首。

梅花是南京市的市花。南京人植梅、探梅、赏梅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六朝时期。明朝时,钟山脚下有一处赏梅胜地,名叫梅花坞。据明代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的《灵谷寺探梅记》记载:“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坞下。”梅花坞是明代宫廷的梅园,所结梅子快太庙祭祀皇帝的祖宗之用,每株梅树上都悬挂着有“御用”二字的木牌。明代刑律严酷,游虽多,但无人敢攀枝摘花,因此梅花茂盛,参差错落,不下千株。清朝以后,梅花坞便逐漸湮没了。

今天的梅花山,其规模已远远胜过当年的梅花坞。新中国成立后,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山大量植梅,现在梅花山拥有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培育的绝大多数品种的梅花,而且很多都是梅中极品。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