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忠魂阎达开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专版

阎达开,原名阎凤善,曾用名阎明、高建林、周绍林、周建林,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担任河北省及天津市重要领导职务,艰苦奋斗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于斯,归于斯,奋斗于斯一辈子

阎达开1913年5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樊家坨村,1997年2月8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5岁。离休前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委第二书记,天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阎达开在少年求学时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在本县举行的“五卅”纪念大会、“五九”雪耻纪念大会。后因生活所迫辍学,当过学徒和店员,目睹了人民的深重苦难,对反动统治和军阀混战深恶痛绝,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于19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乐亭县杜林高小团支部书记、城东南党团书记、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长,青年团京东特委书记、青年团河北省委驻冀东代表、中共京东特委书记、冀热辽特委宣传部长等职。

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里,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工作,参与领导了建立乐亭县小学教员抗日联合会、农民抗日抗捐抗税运动;向旧军队士兵和盐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积蓄抗日力量,组织发动沿海盐民争取熬盐、卖盐自由的斗争;参与领导恢复、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在对敌斗争中,他多次遇险,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阎达开根据党的指示,在冀东地区开辟工作,任中共冀东特委代理书记。1937年他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规模宏大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又称冀东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临时党委书记兼副总指挥、总指挥,在起义部队中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起义受挫以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参与领导了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坚持游击战争,同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9年12月他到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同年任冀东区党委组织部长,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5月,在组织的安排下,阎达开来到了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先后在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央党校三部副主任,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12月起,阎达开先后任冀东区党委民运部长、组织部长,参与领导冀东地区土地改革、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恢复和建立基层政权、支援前线等工作,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8年12月至1954年3月,他历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市军管会主任,唐山市委副书记兼代理市长、市总工会主席、开滦煤矿党委书记,市委第二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等职。在此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城市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城市接管工作。在建国初期困难的情况下,他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唐山市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搞好党的建设,支援抗美援朝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干部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1954年4月起,阎达开同志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兼计委主任、省政协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委第二书记等职。1972年至1983年,阎达开历任天津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主持水利工程建设,为缓解天津市工业生产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改善农业条件,加快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决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围绕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做了大量工作。

阎达开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工作,十分关注津冀两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身体力行,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坚持党性原则,时时磊落光明

阎达开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身心遭到摧残。在逆境中,他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6年冬,他被造反派多次批斗,囚禁在天津某大学宿舍。高音喇叭日夜不停地传出歇斯底里的叫喊:“阎达开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校园内“打到阎达开”的大字标语到处都是,就连柏油马路上也用沥青写了类似的口号。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造反派日夜轮流看管着他,使他的行动失去了自由。有一天,造反派把《天津日报》领导人揪到那里,凶神恶煞般地逼着阎达开向《天津日报》领导人发指示,要报社为造反派印制反对省委的传单。阎达开当着造反派的面明确告诉报社领导人坚决执行市委指示,拒绝代印反动传单。他斩钉截铁一句话,使报社顶住了造反派的压力。

阎达开的党性原则,还表现在他不唯上和坚持实事求是上,在下级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能挺身而出保护干部。那还是刚刚粉碎“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时,有人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某县县委书记在落实政策上对抗中央,顶着不办。北京一家大报为此发表了报道与评论,指责这位书记结党营私,建立自家王朝,拒绝落实党的政策。当市委讨论这个问题时,阎达开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位书记是个好同志,不是有意顶着不办,而是由于工作有成绩滋长了自满情绪。他不同意“*家王朝”的提法,认为这样会打击一大片。《天津日报》根据他的意见写了报道与评论,这位县委书记和县里广大干部看了心服口服。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阎达开任人唯贤,满腔热情培养教育年轻干部,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在市人大工作期间,经常向年轻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不担任主任后,仍以老党员的责任心,关心着青年干部成长。一年,市人大调来一批大学生,他主动邀他们座谈,语重心长地教育年轻同志发扬革命传统,当好接班人。现在,这批年轻人已成为市人大机关的骨干,至今不忘阎达开的教诲。

阎达开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他应负领导责任的问题,还是一般工作上方法和态度的问题,他都勇于揽过,不推三遮四,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承受各方面的尖锐批评。他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也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对于有时难免过火甚至错误的批评,他第二天会去被批评同志办公室作揖道歉,坦率承认自己态度偏激或言词失当,表现了老党员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风格,使被批评者十分感动。

阎达开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尽管他素以有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领导作风著称,但他十分尊重集体领导。他在天津市任人大主任、党组书记期间,重大问题都是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做出决定,从不个人说了算。他在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还表现在他十分尊重市委领导,尽管他资历深,贡献大,年事高,市委领导同志都很尊重他,但他总是虚心接受市委领导,支持年轻领导同志,表现了很高的修养。他总是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按时参加党的生活会,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如有重要事不能参加,就向小组请假。有段时间他外出未参加组织生活会,返津后立即向党小组写了书面材料。为此,《支部生活》还发表了文章,号召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向阎达开同志学习。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人物是否热情支持,细心保护其成长,是检验共产党员党性强弱的一个标志。阎达开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事物和先进人物就热情支持。比如,他得知棉纺厂一位女工赤手空拳勇斗歹徒,就率市人大干部到她家去慰问。此后,他又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表彰英雄模范人物的地方性法规。当大邱庄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时,他亲自去调研,向中顾委和天津市委写了调查报告,热情支持农村改革。后来,禹作敏逐渐锐化,阎达开又及时地向他提出忠告,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话让禹自律。但禹作敏一触即跳,拒绝劝告,最后跌入犯罪的深渊。

阎达开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下基层工作,吃住都严格按规定交费,从不搞特殊。一次下乡,县委负责同志陪同吃饭时提出要喝酒,还多做了几个菜,阎达开当场提出:白酒不喝,喝啤酒自己拿钱,吃饭就四菜一汤,多了的撤下去。他的家庭生活也很节俭,每月发薪除了交党费外,就是按时给几个堡垒户寄些钱,资助他们生活。1965年他参加省政协会议没在会上用餐,会后大会秘书处寄来会议补助款8元,可他说什么也不肯收,非让退回去不可。还有多次,他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所得稿费也全部退回去。阎达开从不收受礼品,谁送了礼,他不仅不收,还要严厉批评送礼人。对于老家乡亲送来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他总是非常动感情地说,家乡还不富裕,留下自己吃吧,而这里什么都有。最后都是照价付钱,还专门写信对乡亲表示感谢。

呕心沥血于冀津水利事业与救灾斗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一生紧系人民群众疾苦冷暖,是阎达开的生平写照。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冀津海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建设上和几次地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特大洪水。当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的阎达开与省委、省人委负责同志一起,彻夜不眠,研究水情,部署力量,指挥抗洪,并亲赴天津外围抗洪前线检查指导。1965年7月,他主持制定了根治海河规划,组织实施了开挖疏浚黑龙港河、子牙新河等工程,使海河治理工程按照规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72年8月,他担任天津市革委会副主任,当时天津正遇到几十年罕见的严重干旱,南运河水断流,几个水库水源短缺,水运不到天津,天津人民饱尝了喝咸水之苦。年迈多病的阎达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治水经验,专题进行调查,研究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天津的水源状况,提出了天津市用水和水源问题的总思路,即解决天津市水源问题的途径,除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地下水源外,还提出了引滦入津的设想(当时因客观原因未能实现)。他又提出,对汛期下泄入海的洪沥水应当设法利用,在天津周围增加蓄水能力。他代表天津市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他组织天津各有关部门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展开了制订供水规划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担任京津冀供水规划小组副组长时,不顾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乘车带着氧气袋,亲赴北大港水库、马厂碱河、独流碱河、青静黄排水河、于桥水库、蓟县下营等地查勘。深入调研天津的蓄水区建设和引水线路。为了北大港水库工程早日审批动工,他不顾大病未愈和市委主要同志劝阻,由大夫陪同带上氧气袋去了北京水利部汇报工作。水库动工后,他每隔几天最多十天半月就要亲自去工地看一看,研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在一个刮着六七级西北风的冬日,他为专查水库北围堤的平台能否代替护坡,亲自去水库了解平台被冲刷的情况。继1974年兴建北大港水库之后,1976年又修建独流碱河低水闸工程。此后,又在团泊洼地区按照他当年的思路统一规划,扩建了团泊洼水库。这都为天津市接纳存蓄西系、南系上游来水和实施南水北调创造了有利条件。

阎达开十分关心人民的安全和用水。1974年、1975年他负责天津市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工作,多次听取各区县汇报,召开会议具体部署,检查落实度汛措施,使全市安全度过了汛期。1975年海河上游干旱少雨,海河水位急剧下降,天津市面临断水威胁。为了保水,在海河干流邢家圈附近打坝,京、冀、鲁、豫四省市为天津送水。他又是带着氧气袋乘车亲赴沧州接水,沿途检查指导工作。那时,为了使天津市有一个稳定的水源,他不仅委派干部到潘家口,而且拖病查看引滦沿线,为引滦入津方案做准备。六七十代河北省部分地区曾屡遭水灾。救济款发到手没有,凡应解决而未落实的,都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解决。

1977年夏,河北省部分地区又遭受水灾,上游来水要经海河入海,可是为确保天津人民春夏不吃咸水的二道闸挡住了去路,水一时泄不下去。阎达开心急如焚,连夜急调拔桩船拆坝,在烈日炎炎下一连几天在船甲板上指挥拔桩。拔桩效率提高了,洪水泄流加大了,上游灾民灾情缓解了。

阎达开非常关注天津的经济发展,精心指导水利部门编制到2000年的用水规划。他主张工业要用优质水,引用外来水,农业要多搞自备水源,蓄水地方多了,就活起来了。在1973年天津市根治海河先进代表会议上,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为加快根治海河的步伐,促进工业生产的大发展而努力,在使海河为子孙万代造福的伟大斗争中立新功”。

1966年邢台大地震,阎达开日夜坚守救灾第一线。周总理于地震后很快飞抵灾区,就是阎达开接待和始终陪同的。他陪同周总理看过灾民,看过震后的地裂,又在一间小屋里,冒着余震的威胁研究具体救灾方案。小屋顶在余震中不停地颤抖往下掉土,阎达开请总理赶紧离开。总理说:“不需要出去,外边太乱,这里安静,好说话。”达开时时准备掩护总理,让总理身后的人们让开道,以便有了险情迅速撤出。在周总理榜样力量的鼓舞下,阎达开积极组织和带领干部群众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10年后的唐山大地震中,他不顾自己心脏病已十分严重并时时有心绞痛发作的身体状况,马上向组织上提出要求赶赴唐山抗震救灾……他虽然没有去成唐山,却又一次一心扑在了领导天津人民抗震救灾的斗争上来了。在他的主持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天津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天津市拆除城镇私有房屋补偿办法》、《天津市安置震灾无房居民住房及拆除临建棚实施办法》等,使拆迁安置工作有法可依。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开辟新住宅区是解决安置的一条出路。为此他轻装简从到郊区进行调查研究,到现场勘察地形地貌,形成了开辟万新村住宅区的设想。在他的建议下,天津市启动了万新村住宅开发工程。

播德昭贤于日常,风范永存

在唐山大地震中,阎达开在那里的亲人有20余人或伤或亡,但他一如既往将国事置于家事、人民的疾苦置于亲情的伤痛之上。

地震发生不久,侥幸从房屋废墟中爬出来的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尚不知地震震中就在唐山,出于对父母的关切之情,他俩沿着火车道奔跑了一昼夜。当他们带着满脸疲惫一身伤痕终于来到父亲面前时,他劈头第一句话竟是:“你们怎么回来了?你们在这关键时刻离开唐山,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唐山人民吗?要立即回去,参加抢险救灾,马上就走。”

看到两个孩子十分委曲,泪水夺眶而出,他才又说:“就休息一天吧,明天一定回去。”接着,他就仔细询问开了唐山的震情:开滦煤矿怎样了,启新水泥厂怎样了……直到最后才低声问起自家人的情况。

面对大灾,阎达开首先想到的是唐山人民,是国家财产,直到最后才问到他深爱着的儿子、女儿、孙女、弟弟们。

在阎达开的教诲与感召下,他的两个孩子很快返回唐山,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还双双被评为抗震救灾积极分子。

阎达开每月的工资收入,有个奇特的分配方式:第一是交党费,第二是寄给战争时期掩护过他的堡垒户,第三是资助烈士遗孤,第四是寄给老家的五爷和五奶,然后才是他全家的生活费。在这方面,有件事令他的子女们没齿难忘。

1969年,阎达开被^造**派关押,一位好心人告知他的家人关在何地,他的两个孩子就偷偷地跑去看他,心里十分难过。阎达开小声询问家人的现状后,沉思片刻,便问:给你五爷寄钱了么?孩子们回说没有,他立刻着起急来。孩子就急忙解释:寄了几个月,现在我们手中也早就没有钱了。他听后叹了口气,没有批评两孩子。因为他自己知道,他本人的工资早就停发了,每月只给几十元的生活费。但他当时仍是一副十分不安的样子,翻遍全身口袋,终于掏出十几元钱,叮嘱道:“想办法去借一借吧,先把欠下的如数寄走。以后一定要按月寄,哪怕我们饿饭,也要寄。”那真挚、深厚的亲情、乡情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孩子们的心!

还有一件事:丁振军是阎达开的老战友,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了。他从此把他的三孩子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抚养,送他(她)们上大学,直到走上了工作岗位以后,还不断关心和资助他(她)们。在他病危时,丁振军的女儿来看他,他此时已经设有力气讲话了。丁振军的女儿走后,他对一个陪床的孩子伸手示意,久久不肯放下。这陪床的孩子含泪猜测了几次,才明白了他惦记着丁振军的女儿,让他的孩子们继续帮助她。

阎达开在自己生命最后日子里想得最多的还是他人,因为他关心他人永远胜于关心自己。

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这是阎达开的高贵品质之一。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他是极其坚强的,就是在“文革”中遭受残酷批斗时,他的家人和孩子们也从未看见过他掉过一滴泪。但是每当人民遭受灾难时,他的家人却几次看见他流泪。1966年邢台发生大地震,他陪同周总理视察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回到家后在饭桌上有几次议论灾情,他总是泪水横流,吃不下饭。1963年天津发大水,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握着阎达开的手对他说:一定要替我把灾民救出来。阎达开每当向家人说到这件事时,也总是眼含热泪。

“文革”期间,阎达开多次受批斗,本来强健的身体被折磨得十分虚弱,有几次被送到医院抢救,几度和死神擦肩而过。1970年,他被分配到天津碱厂工作,正是严冬。他乘公共汽车从尖山到市图书馆转乘去塘沽的51路车,人多车挤,他自带一个马扎,经常坐在汽车的过道里。当时由于“文革”的影响,碱厂的生产很不正常。为了恢复厂里正常生产,他不顾年高体弱,吃住在办公室和车间现场,晚上就把电话放在床头,经常在半夜赶到车间现场处理问题。有一天的深夜他昏倒在办公室的电话旁,是夜班工人找他解决问题时才发现的,也是工人们含着热泪把他送到医院。他的家人和孩子有时对他的所做不理解,他总是说:“要相信党,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阎达开无论处境多么困难,都诚心诚意地交纳党费。

由于他把工资大都给了堡垒户和老家的长辈,他生活相当清苦,家里除了公家的东西几乎一无所有。在“文革”开始他们被迫迁往尖山居住的那次搬家中,他们的所有家当只有几卷被褥和4个箱子,一卡车只装了半个车厢。可是就在他病重期间,当天津碱厂的军代表去看望他,并代表组织将刚刚补发给他的几千元工资交给他时,他躺在病榻上,用颤抖的双手把那一包厚厚的钞票又送回到军代表手中,用虚弱而坚定的口气说:“我一分钱也不要,全部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后来,组织上再一次正式给他补7900元工资,并通知说:“文革”期间以交党费的形式上缴工资的,不管出于自愿或被迫,一律退回。当时,他家里确实很困难,不用说生活用品就连孩子们穿的补丁衣服、生活费、医药费都曾得到朋友的接济。他为这事专门召集全家人开过一次会。他严肃地对家人说:“这些年我基本上没有工作,怎么能要党的工资呢?这笔钱他是坚决不收的,你们也不要指望这笔钱,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吧。”就这样,阎达开再一次坚决地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上交了组织,作为他的党费。

爱子莫如父母。但阎达开对子女的爱却是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的,他对子女的爱是深远的崇高的,他的家教突出体现了一个“严”字上。

1979年他的一个孩子参加高考,考前曾跟单位请了5个月的假复习功课。当这孩子终于考上北京大学,正准备去上学时,阎达开找他谈话,让他把这5个月的工资退给原单位,又进一步解释说:没有工作怎么能拿工资哟。还说:“上学的钱我可以帮助你。做人嘛,就应该保持最基本的品质。”

阎达开身居领导地位,国家给他配有专车,他从来严格规定:家人家事一律不准用配给他的专车。1981年,因在唐山地震时受伤的长子在唐山去世,他的妻子带几个孩子去办丧事,是坐他的车去的。事后,阎达开执意拿出100元交车费。

据阎达开家人及孩子回忆,他这样严格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保持普通劳动者本色的事例,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阎达开病逝后,在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他举行的隆重追悼会上,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