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人还有“苏联情结”吗?

近年来,出现不少关于苏联时期居民对苏联看法的社会学研究。《欧亚监控》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有38%的人对苏联解体表示遗憾,46%的人对此无感,其余的人没有回答该问题。

对苏联解体表示遗憾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退休人员或即将退休人员。其次,还有一部分中年人也对此表示遗憾。18-34岁的年轻人,有一小部分会感觉遗憾。

在国际组织“卫星”发起的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受访者被要求对比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生活。和《欧洲监控》不同的是,这是个特定的调查—社会经济。

结果如下:61%的中老年哈萨克斯坦人认为,苏联时期比现在更好,27%的人认为现在更好,12%的人觉得都差不多。

至于年轻人,可能会认为明天更美好,因为没经历过去的生活,怎么做比较呢?

有数据表明,1986年的四口之家,父母均有工作,生育了2个孩子,住在面积为60平米的三室公寓里,伙食和交通费占据工资的50.1%,而如今的这一比例是62.1%。也就是说,苏联时期的家庭,比现在家庭有更多的财政资源来满足其他要求。

但苏联时期的问题在于,钱太多了。由于商品总量不足,产生了有钱没地方花的现象,于是人们积攒了大量的自由钞票。根据1985年的数据,人口货币总额达到3200亿卢布(其中有2300亿卢布存在银行),而商品库存的总价值是980亿。

3200亿卢布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当时的苏联家庭每家都有四五千卢布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当于现在的400万坚戈(约合人民币8万元)。最后,这些存款在苏联解体的时候被“付诸一炬”。

苏联时期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在长达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商品价格没有变化。平均工资逐年增长,且显著增长。因此,人们积累了大量资金,无法消化。由于缺乏动力,企业无法生产出高质量和受欢迎的产品。

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希望过得更好。因此对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的需求显著增加。但由于上述原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苏联时期商品是这种分配模式:首先满足莫斯科、列宁格勒这样大城市的需求,之后再是加盟共和国的中心区域(比如,阿克纠宾要好过科兹洛奥尔达),农村也按中心分配。比如,拜科努尔附近的一个村子勉强能买到糖果,但邻近的村子就能买到太妃糖和流行的产品。这给人一种不公平感。

苏联时代有很多其他的社会保障,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门票便宜,度假村和疗养院丰富,没必要为体育训练支付多余的钱。住房问题也很好的得到解决。

不可否认这些事实,但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人已经做好准备有效的工作,以确保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苏联的怀旧情绪也在慢慢消失。

温馨提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与本账号联系。

新浪微博搜索“丝路新观察官微”

编译: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