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要引進拉丁文,用拼音輔助學習漢字呢?這是否可以說明漢語冗雜難學?

A賣滴


第一,使用拉丁文給漢字注音,是明代末年以來的事情,其背後是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時至今日,西方文化仍然是強勢文化。後來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是對幾百年來各種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的總結。既是承認歷史事實的體現,也是和國際接軌的需要。

第二,漢字在很早就走上了表音化的道路,只不過這個路走得比較複雜。比如在《說文解字》裡面,形聲字就已經佔到了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比重。但是,在普通話沒有真正普及的時代,是無法做到使用真正的表音化文字的。

第三,漢字、漢語是兩個概念。採用拉丁字母注音的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了。如果不用拉丁字母,用民國時期的注音字母一樣可以給漢字注音,而且效果不差。

漢字難學也的確是事實,比如最近日本學者高田時雄在接受媒體採訪介紹自己最新研究成果時說,吐蕃在佔領敦煌的時候,當地人學會了藏文——藏文字母只有30個,比漢字更容易學,所以吐蕃統治時期,以及吐蕃統治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有一些漢人開始用藏文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


再如東干人,就是清代同治年間因為戰爭原因,從陝甘地區逃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的回族後人。他們到了人家那裡生活以後,一開始用阿拉伯字母記錄、後來使用拉丁字母、再後來使用了斯拉夫字母(就是俄文字母),來記錄陝西話、甘肅話,對於小範圍溝通,也完全沒有問題。

第四,雖然漢字難學,但中國長期方言複雜,漢字又承載了太多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具有跨時空溝通的價值,說不要就不要可沒那麼簡單。

綜上,漢語不難學,但漢字的確難學,然而不能輕言廢除。


八磚學士


這恰恰說明了漢字的優勢和便利。

英語發音也是需要輔助的,比如音標。英語、德語、法語都是表音文字,英國人看到什麼,發音後就可以寫出來了,比如英國人看到石頭就根據發音就寫成stone,德國人看到石頭就根據發音寫成Stein,丹麥人看到石頭就根據發音寫成sten,荷蘭人看到石頭就根據發音寫成De stenen。

這些根據發音寫出的文字是不是很像?但就因為發音不同,導致寫出的文字就不同了,就變成了兩種語言。如果中文也像拉丁文一樣,發音不同就導致寫出的文字不同,那中國所有的方言都會寫成不同的文字,也就成了不同的語言而不是方言了。

中文可以引進拉丁文來標記發音,然後就可以把不同的方言變成同一種發音,這就是普通話。但英語、德國、法語、荷蘭語雖然都有自己的音標,可是卻無法引進任何東西來統一發音,為什麼?因為統一發音就要改變文字,比如德國人要是把石頭的發音改成英國人一樣,就得把石頭從Stein改成Stone,讓德國人改變文字,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是漢字冗雜難學,而是更加包容並蓄。


上丞工作室


每種文字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文化,並不能因為引進拉丁文,用拼音輔助學習漢字就說明漢語冗雜難學,漢語拼音是拼寫漢字的輔助工具,漢語拼音僅僅用於語音教學。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的,採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或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用起來並不方便。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採用以前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漢字積累,而且不易被掌握,在建國以後,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讓國民擺脫文盲,為了更快更好的讓國民掌握漢字,就需要一種更好的工具,這才有了後來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在漢字教學中起了很好的作用。80年代初期開始的一項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實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簡稱“注提”。兒童首先用一個月左右學好漢語拼音,然後充分利用漢語拼音來幫助識字,從一年級開始就進行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寓識字於讀寫之中,用漢語拼音閱讀和作文,在閱讀和作文中逐步增加漢字,最後達到全部用漢字閱讀和寫作。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語言、思維、智力各個方面都得到和諧的發展。這項實驗在全國進行,並編寫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材。這樣通過學會漢語拼音後就可以自己學習更多的漢字,增長自己的學識。

漢字不光是一種文字,它還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也是見證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對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熱愛傳承,而不能認為是冗雜難學,提起書法,哪國的文字有我們的漢字美,這也正是我們自豪和驕傲的。

漢語拼音也是經過很多的修改才成為現在的樣子,漢語拼音的起源感興趣的可以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更多。希望我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孔小凡大人


我國算術教學用的是阿拉伯數字,漢語拼音用拉丁字母,通行樂譜用西方音符……這是國際文化相互促進的結果,並非我國本有文化不夠先進高明。

以數字為例,財務工作中,至今仍用始於唐朝、完善於明代的防篡改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如果照搬阿拉伯數字,1易改7,0易改8……足見漢字計數的優越性。

再說音符。在法國人還沒公佈最新發現之前,16世紀明朝王子朱載堉已經通過自制81檔超級大算盤反覆計算,首次公佈了註定流傳世界樂壇的“十二平均律”。在西方音符未必誕生時,中國古人就已在用漢字記錄音高,名為“工尺譜”。例如,近代常見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在沒有西方音符可用的時代,中國樂壇書面傳承從未停滯。至今還沒有誰說過工尺譜有多“落後”。

漢語拼音也非原本就採用拉丁字母,之前曾用“注音符號”,都是漢字基本構件,例如㞢zhi彳chi 巜g 丂k 丆h等等。它們是民國學者在明代傳教士所創作的音譯札記基礎上,所做整理創新,至今臺灣地區仍在使用,大陸地區的官方字典也仍作為輔助讀音符號,附註於每個漢字的拼音後。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領導高瞻遠矚,意在積極接軌國際文化交流,在多個拼音方案對比討論後,最終決定的推廣採用拉丁字母方案,使用至今。

由上所述,結合數字、音符相關知識可知,所謂漢語冗雜難學,我認為是未能找到啟蒙教學規律罷了,教師教得沒頭緒,學生學得睏乏無趣。

為此我已另闢蹊徑,用盡漢字部件編成韻文,從“太乙屮二匸四象”,到“丹田宀氣匃長生”,字字不重複,句句有實意,功比《千字文》,簡明集成364句,便於一年為期,幫助幼兒入學前奠定識字基礎。經過實測,效果不錯。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我頭像,到我“視頻”欄目觀看樣片專輯。


用戶73540237709


漢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文字;另一個是讀音。和西方語言不一樣,比如德語,即使你不認識德文,也可以非常流利的讀德文。

漢字則不一樣,即使你認識這個字,但是卻不知道它的讀音。這時候,就急需一種簡而易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此時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應運而生。拼音拉丁化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識文斷字的方法與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

漢語拼音從音位學的角度出發,比較好的解決了漢字注音的問題;也使得提高識字率,掃除文盲的文化普及運動步伐加快。

兩千多前,始皇帝只能做到“書同文”,缺做不到“音同聲”;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對漢字注音。

後來中國人也做過不少嘗試,比如說“切”或者“反切”就是其中一種;但是因為各地方言相差巨大,即使用了“反切”,仍然無濟於事。

真正能夠解決“會認不會讀”這個問題的,還是漢語拼音,這是中西結合的典型,也是文化碰撞的範例。而且漢語拼音中聲母,韻母又於國際音標中輔音元音極其類似。

因此,熟悉了漢語拼音再去學習國際音標;或者學了國際音標再來學漢語,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閒看秋風999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在聯合國發出的文案之中官方語言會被印製好幾份,而漢語的那一份永遠是最薄的。漢語都可以用漢字來構建出新的詞彙,如同“網購”“手遊”這些都是因為漢字的組合而產生的。而英語每年都會產出大量的新詞彙。而我們漢語只要漢字能夠認識兩千以上就可以熟練的使用漢語。這就是漢語獨特的魅力。有好的東西我們當然要引進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主機遊戲鬼


漢語教學引入拉丁文主要是為了給漢字注音,這也是各種文化相互借鑑融合的結果,並不能說明漢字難學。漢字是中華民族偉大發明之一,漢字最早主要是象形文字,以後逐步發展為形聲、會意文字。現代漢字主要是形聲字,是表意文字,很多漢字能直接表達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