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的这块选址错了吗?

转自复兴碑,原作者老韩

有网友评价总是说雄安的建设快了快了,说得我都相信了,可是听人家清华的专家说了吧,雄安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建得建成还没谱呢了!

我对一个朋友说,谁唱衰雄安都可以,唯独我们不能。别人拍拍屁股都可以走开,我们雄安人呢?我家的地已经被种上了树,你家的坟都已经被迁进了骨灰堂,他家的房盖了一半已经停了,我们几千年的生活耕作方式都已经不复存在,雄安如果不能建成,我们怎么办?

所以,对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的演讲,我进行了反复的研读。可以说,这位专家是一位真正的“专家”,而且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专家,他的很多言论,的确让人震惊、让人清醒、更让人焦虑。

尹稚的理论基础,主要就是雄安不占天时,地利也不好,“就是它的本体条件是比较差的”,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专家们没有弄明白,还需要时间去考虑。

可以说,尹稚的观点是十分犀利的,也是十分坦率的,他称很多专家还没有弄明白。对于这一点,我感觉他说得十分对,他们不仅没有想明白未来雄安怎么办,也没有弄清楚原来的雄安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不谈天时,因为我们不懂。我们不讲人和,那个太空。我们就说一说专家眼里雄安的“地利”,可能与他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

专家说:

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边只要那块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会去耕种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钱就能挣回来。这块地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耕种它?因为这块地非常低洼,对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

如果是个小楼盘,填一填补一补还可以。想象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这种状态,那么它需要大量的工程处理后才能够把这块建设土地变得更加的安全,要解决他的防洪问题解决他的这个水涝问题,不是修个防洪堤这么简单。

在这里,专家可能脑子有点糊涂,把白洋淀周边与白洋淀混为一谈,把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与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搅和在一起了。

低于常年洪水位8到9米的是现在的启动区、起步区还是淀区?

估计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不是这个地方的人用脑子想一想也应该知道。常年低于洪水位8到9米那是个什么概念?没错,那是一个大深坑,这个地方,这是白洋淀。而雄安的新城,并没有建在白洋淀这个常年低于洪水位8到9米的地方,而是建在容城与安新交界的这个地方,虽然这个地方也很低洼,但是却有一马平川的平原,一望无际的耕地。

我们也不否认这个地方的防洪问题,但是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雄安三县一直就缺水,白洋淀多年补水才避免干涸。我们不能否认当年洪水的灾害,也不能对白洋淀数十年的干旱视而不见。把极端自然灾害当作常年的气候,那雄安这一百多万人口是怎么活下来的?

千年大计的设计,我们普通老百姓不懂,但是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却比外人更清楚。

从历史上来看,雄安地区数次遭遇到大洪水,这都是恶劣极端的气候造成,但是这样的恶劣气候毕竟是少数的。而数千年来,雄安三县的百姓一直在这里生长,一直活得也很太平。

怪不得有网友调侃说,说我们雄安地势洼,那天津怎么办?也有上年岁的网友回忆说,当年发洪水,宁可南堤垮了,也要誓死保卫北堤,因为保卫北堤,就是保卫北京,就是保卫天津。

雄安未来如何在我们的希望之中,雄安的土地,请专家教授们亲自来看看。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春种玉米秋种麦,种下金豆收黄金。

你们除了要好好想一想,还要认真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