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斗荆轲让人不得不服!“八拜之交”听了之后我们真的惭愧

都知道,说两个人兄弟感情好,就用八拜之交来形容,但你们真的知道八拜之交是哪八拜吗?

其实这是指的古代八位好兄弟重情重义的典故,听了之后真的会让人肃然起敬、自叹不如啊

第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伯牙琴艺高超,善于演奏,子期虽为樵夫,但却对乐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欣赏,能全然领悟伯牙琴音中透出的心志。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子期就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子期就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子期因此被伯牙引为唯一的知音、知己。子期死后,伯牙到其坟前抚完平生最后一支曲子,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一曲高山流水,再难觅知音,他们的情谊也成为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第二拜:廉颇相如刎颈之交

因在渑池相会中立功,蔺相如被封上卿,官位超过将军廉颇。廉颇心中不服,认为自己誓死拼杀还抵不上蔺相如一张嘴,扬言要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听到消息,便处处忍让回避。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外出办事,还被堵住去路,只能打道回府。廉颇洋洋得意,到处宣扬此事。蔺相如的门客们不干了,认为他“胆小怕事”,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解释说,“我忍让他,并非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大义。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惭愧醒悟,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廉颇相如冰释前嫌,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第三拜:陈重雷义胶漆之交

陈重雷义都是饱学之士,从小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当地太守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太守均不同意。直至第二年雷义也被举荐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后来陈重与雷义都官拜尚书郎。不久,雷义因代替同僚受罪,被免职,陈重见此,也以身体抱恙为由辞官归乡。回乡后,雷义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不被允许,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人们被他们深厚的情谊所感动,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陈雷相交,肝胆相照,形影不离;同阶为官,为官为民,政声载道,为后人所传诵。

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

范式和张劭是太学同班生,学成后各自回家。离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去府上拜见尊亲,看看令郎令嫒。”约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请她备好酒菜迎接好友的到来。母亲说:“离别两年,又相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他会来呢?”张劭说:“巨卿是守信之人,必定不会违约。”母亲说:“果真如此,我为你们酿酒。”后来,范式如约而至,二人对饮,尽欢才散。张劭病逝,范式梦见其带着黑帽,穿着袍子,仓促的叫,“巨卿,我在某天死去,某天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惊醒,悲叹落泪,穿着丧服赶去参加好友的葬礼。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人,无不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才前进了。范式住在坟墓边,为他种植了坟树才离开。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羊角哀与左伯桃一起到楚国求官,途中遇到了大风雪,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人到达楚国。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却被冻死。这就是“舍命之交”的“伯桃为角哀舍命”。角哀到楚国做了上大夫,将伯桃风光大葬。美中不足,坟地离荆轲墓太近,荆轲怪其夺了风水,要将其拆坟抛尸,伯桃托梦给角哀,希望能把他改葬他处。角哀一查,伯桃墓确实靠近荆轲墓。角哀备大礼,祭拜荆轲,仍不得原谅,乡里人又不许迁墓,万般无奈下,角哀只能自刎于伯桃墓前,到阴间与伯桃一起跟荆轲抗争,据说将荆轲打的烟消云散。这也是民间盛传的“二鬼斗荆轲”的故事。

第六拜:刘关张生死之交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苛税繁重,加上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贫困农民在张角兄弟号召下,揭竿而起,发动黄巾起义。为抵御黄巾军,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在看榜途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志趣相投,相见如故。于是,三人来到张飞庄后一桃园,焚香再拜而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著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共赴国难,共举大业,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热血传奇。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鲍之交

第八拜: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孔融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文才甚丰,居建安七子之列,名闻天下。祢衡虽不在七子之列,却少有才辩,桀骜不驯,喜欢讽刺时事,诋毁权贵,不屑当时名流,但却与孔融相交甚密,《后汉书·祢衡传》记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两人年龄悬殊,却惺惺相惜,祢衡称孔融“有大才”,孔融说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多次举荐祢衡,称在国家“旁求四方,以招贤俊”之际,“若衡等辈”是“不可多得”之人才,乃是“必蓄非常之宝”。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年辈不相当的人之间的交往称为“忘年之交”。

是不是大家现在知道了八拜之交真正的历史典故之后,对古人的重情义的生死兄弟情佩服地五体投地,同时又对现在利欲熏心下的社会、“两肋插刀”的塑料兄弟情惭愧不已。

八拜之交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