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石拐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石拐区喜桂图新区,到老工业区、五当召旅游区、农村牧区,沿途所到之处,花舞人间休闲农业园、新型智慧石拐建设项目、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通用航空产业项目、五当召旅游区创“5A”项目……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一项项工作以全速奔跑的“热度”和“速度”竞相推进,一幅浓墨重彩的绿色转型发展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近年来,石拐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肯吃苦、重实干、不服输、争一流”的新时代矿山精神,着力实施“生态文旅立区、产业多元兴区、质量效率强区”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9∶89.3∶9.8转变为2017年的0.7∶79.5∶19.8,传统业态逐步升级,新兴业态逐步构建,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科学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生态文旅立区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意思是“有密林的地方”。石拐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地处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地带。境内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地势北缓南陡,地域狭长。石拐矿区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为包钢配套建设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有着300多年的煤炭开发历史,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彼一时,此一时也”,这座“依煤而建”、“缘煤而兴”,曾经闪耀着内蒙古工业文明的曙光之城,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整、地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这座城市进入“矿竭城衰”和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历程。

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2013年,石拐区被列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

……

主导产业缺失, 地质灾害频发,财政税收锐减……面对这样的“窘境”。石拐区的决策者们坚持新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化“危”为“机”,全面推动经济“提档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石拐区未来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作为,石拐区确立了:推进“生态文旅立区、产业多元兴区、质量效率强区”发展战略,打造旅游目的地,加速融入主城区,奋力开创资源枯竭型城区科学转型新局面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一项项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文旅作为立区之本的转型发展工作全面展开: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实施农牧业现代化、工业振兴、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精准招商引资、服务效能提升六大工程,夯基础、补短板,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地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山水治理、大气防控、水土改善”三大行动、“功能完善、景观提升、交通优化、文旅融合”四大工程等城市生态修复、修补“双修”工作,启动老工业区三年改造计划、物业管理三年提升计划、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速融入包头市主城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培育,现代高效农牧业、精品旅游等产业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要素短板的补齐,推动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启了“提升质量效率”的转型发展新征程。

强化要素保障 金凤凰纷至栖身立业

“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景更美,城更靓,改变了‘地上不平、地下采空’的老石拐印象。”

“石拐区位优势明显,紧邻110国道、2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包石一级、石五二级等公路网体系完善,交通运输快速便捷。”

“石拐区城乡环境大变样,漫山遍野、满眼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每年,经常会有大批客商和游客到石拐区参观考察,大家不时发出感叹。

事实上,这是石拐区在全面转型发展中,补齐经济、民生要素短板的一个缩影。

面对“矿竭城衰”,一项项强化要素保障,助力调结构转方式,积聚发展动能的工作在石拐大地铺开:

全社会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实施围封禁牧、铁腕环境综合治理……,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8.9%上升为现在的33.2%,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实现了生态脆弱化衰退向生态涵养修复的良性转变;

全力推进公路交通体系建设,公路里程从2002年的35公里增加为目前的225.6公里,初步形成“四纵、三横、村村交互”公路网络规模;

喜桂图新区依托“智慧石拐”体系建设,完成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25个,老工业区完成水电暖基础设施改造,石拐工业园区、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实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八通一平”;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暨基层党组织“两提三强”主题实践活动,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全程式”跟踪,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一站式阳光审批”,推动保障服务实现全覆盖、零延时、零距离;

贯彻落实“招商引资市长、旗县区长工程”部署要求,建立“三争双招双引”工作新机制,制定下发《石拐区招商引资项目对接跟进表》,推动争取项目、政策、资金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地区环境明显改善,承载力明显提高。栽下梧桐树,“金凤凰”纷至沓来栖身创业。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实施“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打造“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石拐通用机场项目建设,构建“通航技术+”模式;国家软件测评中心、内蒙古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智慧石拐”、“大数据产业”项目落地,花舞人间田园综合体、花舞宝格特等“旅游+”项目实施,华西希望德康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1000头曾祖代核心种猪场等现代农牧业项目建成,顺丰等全国500强著名物流企业入驻……具有现代优势的产业集群逐步培育,形成了新动能,地区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产业多元升级 转型高速路行稳致远

1

“来五当召旅游区,第一印象是文化、生态底蕴深厚,软硬件设施齐全,是旅行很好的选择。”

2

“城市花海、创意农场、霍比特城堡、彩虹滑道、侏罗纪主题公园、景区小火车……花舞人间景区新奇有趣,值得推荐。”

“石拐区保留下如此完整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实属不易,这种拍摄资源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深受青睐的石拐区各个景区景点发展的背后,是地区近年来充分挖掘整合资源,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旅立区”发展战略实践的一个成果。

通过“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等举措,石拐区旅游文化产业逐步提档升级:五当召旅游区举全力创建国家“5A”景区,完成了道路、桥梁、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消防站、燃气站等配套设施和祈福广场、涤心莲池、经幡广场、鹰衔经冠等沿线景观,打响了“壮丽内蒙古,胜境五当召”品牌;石拐通用航空产业园全力推进基础配套设施、航空旅游体育、教育培训、航空产业等项目,“通航+生态建设”、“通航+旅游”等模式兴起,通用航空产业链日渐成形;保护性开发战国赵北长城遗址、老工业遗存,多部影视剧先后在石拐取景拍摄……五当召旅游区创“5A”为龙头,花舞人间和通用航空产业为两翼,动态火车观光走廊、大青山影视基地、赵北长城等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基地初具规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主线,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五小企业’和私挖盗采行为,清理‘僵尸企业’,倒逼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等组合拳,内外“兼修”推动工业、物流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工业园区纳入呼包鄂沿黄沿线经济带,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院、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现有企业53户,初步形成合金材料、特种钢、煤炭资源综合利用3条循环产业链条;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现有企业21户,形成快递、农畜产品冷链、建材、医药配送、轻量化部件产业等六大现代物流版块,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高、精、特、优、强的现代农牧业,引进华西希望德康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等龙头企业,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0多个,形成了生猪养殖、土地托管种植“五彩土豆”、小米加工、绘画写生等一批特色村集体经济。

智慧”产业培育 高质量发展画卷铺展

小美

“我家住在喜桂图新区创业小区,距工作地点数字新苑小区1公里,上班开车不适用、步行有点远,有了智慧石拐共享单车,只要扫扫码,花0.5元钱就能去上班,绿色出行真方便。”

小明

“石拐区开发的微信人脸识别便民系统非常实用,操作也简单,让我们老年人社保身份认证非常方便,这样的民生实事办到了咱百姓的心坎上了。”

共享单车、人脸识别便民系统只是石拐区“互联网+创造新模式”成果的两项应用。随着石拐区智慧城市、包头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推进,云计算、信息数据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现代化、智能化正在悄然向现实迈进。

走进包头大数据产业园区,4.8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全部完成基建装修和基础配套工程,一批大数据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石拐区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基础、金融创新和协同云制造为重点、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智慧石拐’和‘大数据产业园’初具规模,带动了各领域智慧化应用。”石拐区智慧城市信息管理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包头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国家软件测评中心、网络与知识安全等工作站落地园区,内蒙古云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内蒙古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为者常成等15家企业入驻园区,‘白细胞’操作系统免疫平台、共享单车、人脸识别系统、健康养老腕表、马铃薯在线监测平台等核心产品成功推广,大数据应用正成为石拐区这座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石拐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了云计算、平安城市、地理信息、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14个智慧项目,基础地理信息、计生人口、土地资源、基础建设、就业统计、全域旅游等数据库逐步完善,先后开发了精准脱贫、多规合一、全域旅游、以地控税、人口地理信息、综治创新管理等平台应用,率先实现了城区建筑、地下管线、地上资源的三维化管理和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应用共享,有效为城市规划和政务管理提供了数据分析和内容支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当下,石拐区正把握大数据产业发展先机,围绕商、政、民社会化应用,着力推进实践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驱动工作,全方位收集整理大数据,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大力引进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项目,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推动新时代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