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国问题,从听到、听懂“负面”的声音开始|沸腾

【导言:今天的中产阶层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富裕了却还很焦虑?】

文 | 丁远郭

这几天,很多人的朋友圈可能被一篇文章刷屏了。

这篇题为关于中产的网文,就像民间版的“我有一个梦想”,说出了中产阶层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虽然说的都是“不满意”,但这篇文章并没有被视为“负能量”,还引发了很多共鸣。不少人认为文章写得很诚恳,不情绪化、不带节奏,反映了真实问题。

这篇网文,也是最近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很容易被看作是对此前“厉害体”“震惊体”的一种逆反和反弹。

但也不仅仅是舆论反弹,实际上这些问题和情绪一直存在。社交媒体上很多流行的爆款文,都是在贩卖这种焦虑。靠贩卖焦虑赚钱,有点不厚道,但也说明引发焦虑的社会问题真实存在。而这篇就有观点、有论据,又有真情实感,且超越了“厉害体”的宏大叙事,说的都是关系每个人的民生话题——房子和孩子。

生活在大都市深圳,有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还能写东西被批示,掌握了一定话语权,这就是作者的境遇。从自我定位上,他也自认为是一个“中产”。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同时,中产阶层也是生活优渥、乐观向上的代名词。但仅是房价和子女教育这两件事,就让他们焦虑不已,乐观不起来。

如作者所说,一个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元,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属于高收入,至少从收入上达到了中产的门槛。但是在中国大城市,年收入50万元以上,多数还在为房子和子女教育发愁,很可能住在老破小的房子里,为孩子上幼儿园和补习班焦头烂额。

房子和孩子,这两项开支占据了家庭支出的大头,相应地可以用来消费休闲的钱就少得可怜。内需动力不足,消费升级变成了消费降级,所以“三亿人都在用”的某款购物APP才这么火。

十几年前,经济学者陈志武提出了一个命题: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今天的中产阶层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富裕了却还很焦虑?

和前一个问题一样,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制度问题。

比如房价问题,作者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政府严控土地供应、土地招拍挂和预售制度,造成大城市住房永远供应不足。教育方面,问题主要出在政府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和“减负”的方向不对。

▲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统计:住宅用地占比例37%,出让金比例却占到82%。

问题诊断开出的药方是否正确,这里暂且不论,但是他指出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而且已成为普遍的民生之痛。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风向标,这些痛点的解决,同样关乎国运,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社会能否持续进步,意义并不亚于提高GDP、发展高科技。

既然是普遍性问题,就是说这些痛点,不是仅靠个人勤奋努力就能改变的,需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不管是房价问题还是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个改革问题。

比如房价问题,本质不是市场化的错,而是市场化不彻底和社会保障不到位的问题;教育问题,本质也不是补课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如果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说到底,中产的困境就是中国的困境,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听听中产的呼声,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当下,很多国人的心态正变得更加务实,呼吁加快改革的声音也在变强,这总体上是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

一篇文章引发的刷屏告诉我们,这些社会问题其实一直存在,深化改革也不是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应激反应,而是中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当下经济和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可以从听到、听懂这些貌似“负面”的声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