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学习心得征文选稿:《梁家河》——一部人生奋斗的经典史诗

刘应珊

初拿纪实文学《梁家河》时,只是好奇想随手翻翻,可是看着看着便欲罢不能,一边读一边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这是一部催人奋斗的史诗,朴素的叙述,身临其境的场景,质朴的人物语言,拉近了与我的距离,看着不禁热泪盈眶。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根留下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催人奋进向往的地方。

也正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习近平度过艰难困苦的7年,打出了人生最强的底色,留下深深烙印;是他明志、辨方向,下决心,改变村民生活的7年。脏,教会了适应;累,磨练了意志;苦,熔锻了品格;难,成就了方法。让一个普通人锤炼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真正共产党人;也造就了他陕西“根”,延安“魂”。闯过了“跳蚤、虱子叮咬关,生活饮食关、挑粪砍柴关、劳动与科技创新关、思想上一碗水端平关”;使他强身健体、固本培元;与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同劳动、与村民在炕头畅谈,补钙壮骨强关节,稳步坚持永向前。让他成就了“头顶一碗水不洒”,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出一片为未来奋斗的华彩,成为“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誓言。

阅读《梁家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阅读《梁家河》,唤起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校正自己的坐标原点,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习近平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阅读《梁家河》使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刚上初中的我,每年到了“三夏”大忙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夏收,到生产队割完几块地后,挑麦子回打麦场,虽说不足百斤,可路不好走,又不能放下休息(因麦穗朝下,放下会断麦穗头浪费);只能换着肩挑,肩膀很快就磨肿了,好痛好痛。

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就如当今脱贫攻坚,它不是写一两首打油诗、搞一两次家访、拍一两张照片、送一两次粮油就能完成,而是要以“抓铁有印,踏石有痕”的精神来完成。在发展产业上,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无愧于我们脱贫奔小康一个也不掉队的好时代。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在极不平凡的爬坡过坎中,习近平坦言:“我就是一个农民”。阅读《梁家河》,我看到了习近平把苦与累看作人生最好的历练。读《梁家河》主要是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进入那段历史深处,直抵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认为:《梁家河》是精神脉博,是永远的;是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透过感悟《梁家河》,可以知中国、看世界,可以知党知人民。

“读史使人明智”。《梁家河》就是一部人生奋斗的经典史诗,给人智慧与力量;《梁家河》是一部催人奋斗的发展史,是一本鲜活的历史启智书,丰满敦实、活力四射,值得研读。

鲁迅先生仿佛早就给《梁家河》写下评语:“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