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焦虑”

拿地成功之后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入市”,如果单纯以“高周转”的视角来看,这个速度有些慢了。但是,当你发现这个地块位于北京青龙湖畔的时候,“慢”就变得值得了。如今,万科在青龙湖畔的项目,案名已经确定,名为翡翠西湖。

北京缺水,相传蒙古人建立元大都的时候,没有见过大海,把城市的内湖都叫做“海”。后来,尽管这个说法被证明不过是个段子,但北海、中南海、什刹海的名字,还是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由此可知,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城市而言,城市里的水,是多么宝贵。

01

有此节奏,皆为道理。青龙湖水域面积4.94平方公里,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区域从整理到规划方案再到规划实施,最终开始建设,用了大约17年的时间。以攸克君对北京城建领域的见识,青龙湖区域是北京少有的几个整体规划确定——分布实施建设的区域。自然水域资源之外,这一点在北京,恐怕更为珍贵。

攸克君有几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是开发商的项目总经理。我曾经问他们,做什么样的项目最焦虑,他们的回答比较一致:那些自然资源禀赋好、规划条件科学的项目最焦虑,他们的“焦虑”,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能对得起优越的地块资源禀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建房子、卖房子的命题。

第二,优秀、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条件下,做出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真正兑现区域规划的价值?

而当北京翡翠西湖项目的团队在青龙湖边开始操盘的时候,他们的焦虑恐怕还要多出一层,这层焦虑来源于他们的身份,因为,他们是万科。

于是,万科北京翡翠西湖的操盘团队,实际上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作为行业领军的开发商,在北京十分的青龙湖畔,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方才对得起青龙湖的禀赋资源?方能兑现苦心营建的区域规划价值?方能对得起万科自己的行业地位与身份?

02

解开这道题,必须从“湖”开始。都是水,但湖与河流、海洋均有不同。河流流动,承载的是流动与更新的文化;海洋连接大陆,拥有探索与未知的文化意味。湖则是宽广而平静,负载着大空间下的慢节奏。因此,如果说河流与海洋是外向的话,那么,湖带给人类的,更多是内省。

这种文化特质对应的,便是湖边宜居。这并非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偏好。在欧洲,围绕日内瓦湖,瑞士一侧的蒙特勒早已成为石油富豪们集中生活的区域,而法国一侧的依云镇,则是文化时尚精英们喜欢的地方。那里湖边风景如画,生活节奏轻缓。这是湖畔生活的本质。

因此,“湖”是题眼。相比于日内瓦湖边的蒙特勒、依云镇,青龙湖有着更具价值的一层禀赋,即为“城中之湖”。她位于北京的丰台区,这是北京的城区,这意味这,从繁华都市生活,向宁静的湖居生活切换,所需支付的时间成本,远远低于蒙特勒、依云镇。在这里,湖和城市人的生活,可以结合得更加紧密。

破题在即。

03

青龙湖畔的开发强度必须得以控制,建筑密度则必然随之降低,硬件层面的“规制”其实并不是破题的难点所在。身为万科,面对青龙湖,他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谁来引“心”向西湖?

心过于抽象,万科与其他发展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将这种抽象的意向,具体化为生活场景的能力。“心向于湖,在于内省;湖畔而居,是为生活”,湖所具有的平静、内敛的文化意向,最终可以物化为生活场景的构建,只要实现这个场景的构建,“引心向湖”即可达成,只要“心向于湖”,那么,湖畔而居的生活,即可到位。

解开这道题,万科做了诸多努力。一方面,万科在翡翠西湖项目中,将引入小镇中心的人文创意生活配套,这里将成为河畔而居的社交场所,从而让未来的居住者逐渐形成人文兴趣、价值观接近的圈层。另一方面,万科在产品设计上,则以“全龄化”为重要的主线,强调空间布局能够满足“三代而居”的家庭生活场景构建,从而将湖畔而居的生活置于良性的、家庭内与外的良性人际互动当中。

这样的场景,攸克君在蒙特勒见过——石油精英们的家庭聚会开放而欢乐;攸克君在依云也见过——那里时不时的就会有诸如保时捷911老爷车大聚会的PARTY举行,良心的人际互动当中,人们可以乐不思蜀。这一切,其实都是寄于湖的空间与时间。

如今,万科正在扮演这“引心向湖”的角色。在经历高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后的中国,总有那么一批人,会“有意于向心于湖”,而能扮演他们引路者角色的,“美好生活场景搭建者”的万科,显然是最佳的候选。

谁人引心向西湖,且看万科作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