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孤傲之女——张爱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见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

扇中人

她生于上海,十里洋场孕育她独有的才华;她隐居美国,苍茫的大海挽留她落寞的灵魂。

张爱玲以自己早慧的创作天赋在当时的上海大红大紫。标新立异的时装照成为最知名刊物的封面;大街小巷的报刊,书店处处炫目她的名字,许许许多多的男男女女在不同场合谈论她的作品和她本人。她以独特的生命舒展、绽放;人人可观,却无人可代言。这也是她此生中绚丽奢华而短暂的展演。就像“落花不再返枝,流水难以回还。”之后的命运犹如清冷的孤莲。

哦,原来还在这里

张爱玲本是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是张佩伦为清朝的名士,因受李鸿章的赏识做了李家的女婿。但是到了张爱玲却没有遇见这样的好时机。等到她出生时,张家已经没落。但她的母亲确实一位受西方思潮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成长,幼小的她一直跟随母亲。父亲的家一直是由鸦片、章回小说以及迂腐的古文塾师所组成封建落寞世界;母亲的世界充满旭日的光芒和新鲜的朝气。家庭的破裂,缺乏父爱母爱,这成为她心口上永不能抹灭的伤痕,这也早就她自闭,不喜与人交流的根源吧。一次因与继母发生口角,而遭受到父亲的毒打和囚禁。可是性格倔强的爱玲逃出那个缺爱的家庭。面对未来她迷茫和忐忑。

灰暗的人生

出门在外的爱玲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利用仅有的资金,打扮成淑女,嫁给一个如意郎君,要么继续完成学业。她最终选择继续完成学业。终于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前行,只得转读香港大学,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学业未果遗憾的回到上海。在上海,她以写作的方式自立出路,在书写中寻找到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天或许是公平的,遭受那么多磨难的爱玲上天是看在眼里的。她以自己独有的情感书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短短几年,是她最光辉的日子。海派文化放大她女性的特质,她利用敏感的直觉孕育文字的魔力,青春的资本给她目空一切的激情。静默里她是雷霆般出众,喧嚣中又是那浮云般的清冷。她除了才华、作品、名气。还喜欢穿着奇装异服,标新立异,大胆精致的生活在世人眼里。她个性十足引领潮流,令无数人赞叹称奇。

好戏才开场

1944年初春,一个躺在藤椅上翻阅杂志的中年男子,当他看到“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刚读一个开头这名男子便坐直身子,这名男子便是张爱玲倾其一生所爱的胡兰成。此时的胡兰成任职于汪伪政府,恰在南京养病。看见这篇文章时,他喜不自胜,这是文人与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对张爱玲也充满好奇。

化茧成蝶

胡兰成出生1906年,从小家庭贫困,吃过很多苦,是一个身在底层的落魄文人。他曾四处碰壁,在挣扎中淡漠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他不顾是非黑白成为民族的罪人。他心血来潮,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访张爱玲,可是第一次吃了闭门羹。他没有死心,从门缝赛进去一张字条写上自己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祈求张爱玲可以见一面。

阴霾的天空

两人见面了,但是胡兰成却说与他所想的全然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颇现的幼稚,不像一个作家,倒像一个为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们两人还是一谈就是五个小时,深有知交之感,胡兰成与爱玲并肩走着,他忽然说道:“你的身材这么高,这怎么可以?”就是这一句话,就神奇吧两人的距离拉近。张爱玲诧异,但感觉很欣喜。慢慢的,两人熟悉之后,胡兰成经常去拜访张爱玲。一天爱玲穿着一件宝蓝绸袄裤,戴着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他向爱玲提起在杂志上《天地》的照片,爱玲于是取出照片送给他,还在后面写上:“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就这样二十三岁的爱玲爱上三十八岁的胡兰成。只是她没有想到这段情路会让她如此的刻骨铭心,让她体验到恋爱中的甜蜜同时与深爱人对自己的背叛!

自带香气

恋爱开始都是甜蜜,至少起初胡兰成是懂她,懂得她贵族背景下高贵优雅,也懂得她生长在婚姻破碎的家庭。或许因为这个“懂”字才让爱玲爱他爱的那么卑微吧!爱玲在爱情面前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不懂得什么政治,只把胡兰成当成一个爱她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卖国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没有在乎过,可能她并没有想过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就像她再给胡兰成的信中那般:“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此时的她只想要胡兰成对她的爱,其他都不重要,也不想多想。

爱情无价

她爱胡兰成爱的如此的大度,爱的又是那么的感伤。她没有计较他的婚姻,就像她写过的书籍《红玫瑰与白玫瑰》书中写到:“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脏与乱”

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步入婚姻。但是她们并没有走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只是一纸婚约为凭:“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岁月静好

婚后的爱玲达到创作生涯的最高峰,不得不承认胡兰成对她写作是有帮助的,他给予她创作灵感,两人会一起讨论文学话题。但这样你侬我侬的日子并没有长久,变换多测的政局在变动,胡兰成作为汪府的官员也有危机感。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够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怕是要隐姓埋名,我们不好再在一起。”张爱玲笑着说道:“那时你可以变姓名,可叫张牵,或者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牵与招”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与张爱玲长期分居。滥情的胡兰成不久之后与一名汉阳医院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胡兰成与周女举行隆重的婚礼,似乎全然忘记张爱玲的存在。爱玲对此却一无所知。

情对爱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才将周女的事情告诉爱玲。听到此讯的爱玲心被深深的刺伤,但是她依然爱着胡兰成,离不开他的爱,于是只能忍着这份犹如千斤重的爱!时局大乱,胡兰成又怕遭到政府的惩罚,于是逃跑到浙江,在隐姓埋名流亡中又勾搭上范秀美,这个薄情寡义的男人实在太让人憎恨!!然而已有半年未见胡兰成的爱玲只身来到温州寻找自己魂牵梦绕的爱人。见面后的他们却以一个尴尬的场面相见。两个女人,一个男人,这三角关系只怕身为范秀美的邻居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吧。

“三人行”

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突然他感到腹部隐隐作痛,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当胡兰成看见范秀美,于是不再装着硬撑着,而是对范秀美说道自己不舒服,范秀美听到后就上前询问并要泡茶给他喝。爱玲此时觉得自己就像是“第三者,或是客人”。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于是想要给她画一张像,但是刚勾勒出一个框架,爱玲却不想再画下去。于是只好作罢。范秀美走后,胡兰成追问为什么不画了?爱玲说道“她的鼻子,嘴以及她的神情越来越像你,因此心中难受就不再画下去。”这应该就是“夫妻相”吧。离开温州时,胡兰成送她,天气下着雨,这场雨冲刷他们这场“倾世之恋”,送走爱玲一生最美好的恋情。

诗中情,梦中花

爱玲与胡兰成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她家里,那日胡兰成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待生活细节处理不当。当夜,两人分居而眠。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紧拥抱她,哽咽说出“兰成”就在没有说出一句话。

“爱”字成一人

几个月之后胡兰成收到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面对这份沉重的爱,她终于放过自己放过这段错乱的爱情。

无言的结局

后来张爱玲来到异国他乡的美国,在举目无亲,居无定所,事无定职的爱玲倍感凄凉和无助。这时左翼文人赖雅出现在爱玲的生命中,这让落寞中的爱玲有了一丝温暖,于是爱玲又经历她人生中的第二段恋情。赖雅带给爱玲无限的爱与柔情,但是体弱多病的赖雅给爱玲带来经济和精神上双重负担,经济窘迫,生活压力,增添爱玲无限的忧愁,这也严重影响到她的创作。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创作但是又不能不创作,她没有内心的宁静和超然,婚姻使她的灵气和才华尽失,写出的文章也失去色彩。

落地

1955年,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人们发现她时已经过去好几日,当时身边一个人也没有,空旷清冷的屋子里,她永远落寞的躺那里。。。她没有痛苦的挣扎,只是平静的离去。

安然消逝

她曾说过:“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的很。”在这个纷扰的世界,张爱玲就这样清清冷冷的离去,她就像尘间的一朵清莲,高傲的活过一生。她留给世人是谜一样的回味。让世人记得曾有一个叫张爱玲的女子来到这个世上!

从中来,回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