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在中国最赚钱的不是股市、房地产,而是……

如果你的工作已经连续几年不加薪,要么你自己不行,要么是企业不行,要么是行业不行。弄清楚原因之后,你就要寻找新的方向了。

刚刚毕业的,或者毕业几年的年轻人,经常有这样的困惑:

例如我是去长江存储呢,还是去东风汽车研发中心呢?

我是去成都京东方呢,还是去武汉搞芯片研发呢?

我是去一汽大众做研发呢,还是去华为做行销呢?

我想说,除非两个选择真的差距很大,否则别人没办法给出答案,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的兴趣,努力,勤奋,知识储备,性格,毕竟关系着提问人的前途命运。

不过今天,我们可以从2017年的经济数据简单分析下,中国经济哪些新产业在崛起。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产业,我们很容易从生活中观察到。

下图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GDP的构成,罗列了十大产业:

制造业毫无悬念是第一大产业,占了GDP的29.32%。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是批发和零售业,77744亿元,占GDP的9.4%,增长为7.1%,和制造业总量增长是同步的。由于批发和零售也是销售产品为主,这个可以看成是制造业和农业的衍生产业,本质上也是受制造业影响,这两产业合计占38.72%。

由此可见,制造业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经济发展发动机。

实际上,观察中国经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指标,就是PPI,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这个指标反映了工业品的供求程度,在需求增大的时候,由于产品会走向供不应求,出厂价格就会上升,而在需求降低的时候,产品走向供大于求,所以出厂价格就会下降。

1月10日,统计局公布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2017年全年PPI同比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PPI的上涨,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去落后产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去年刮起的环保风暴,本质上就是大力去除低端落后产能;一方面也说明需求在提升,由于全球经济也在回暖,去年的出口就增长比较多。

再来看看其他产业的情况:

第三大产业是金融业65749亿元,增长为4.5%,占GDP的7.95%。

第四大产业是建筑业55689亿元,占GDP的6.73%。

第五大产业是房地产业53851亿元,占GDP 6.5%。

建筑+房地产这两项合计占到GDP的13.23%。当然建筑业不只是住房,还包括桥梁、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这些基础设施,2017年增长了4.3%,而房地产业主要是房产和地产的开发,买卖,租赁,中介,物业等,在2017年增长了5.6%。

基建+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动力,也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还有一个变化是城镇化的发展。

比如,把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改造翻新,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居民住进更好的住房和小区住户,往往也会花钱进行装修和购买家电,经济增速很容易就被拉动了。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的棚户区改造计划。

比如,很多人的老家市区近几年就新修建了大型购物中心,电影院,超市,高端餐饮,幼儿培训,高端服装品牌,大型地下停车场融为一体,外观现代立体,这是老家城市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事物,整体环境大大上升了一个档次,让人恍惚觉得是在省会甚至是在一线城市逛街,一开业就人流量爆棚。

我们不能否定房地产的正面作用。要知道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室内的,尤其是现在大城市居民,外出吃饭,购物,看电影,儿童玩乐中心基本都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改善小区和住房居住条件,建造新式商业中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房地产的问题是,一个是相对于发展制造业来说,来钱太容易了,这会造成对房地产的依赖性。

扶植一家优秀的制造业发展壮大,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一旦发展出了一个制造业巨头,就可以对一个城市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正面收益。中国很多城市,一个城市就只有一个制造业巨头,但是这个制造业企业往往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比如,珠海格力集团,现在一年能够产生150-200亿人民币的税收,这还不包括研发投资,建设投资,员工工资转化成的消费需求,十年下来就是1500-2000亿税收。

另外一个问题是,房地产过热对老百姓生活水平影响很大。

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个100万的房子上涨1%,就是1万元,而一个年薪5万的员工薪资上涨10%,也才5000元,薪资上涨的结果很容易被房价吞噬了。

如果不发展房地产,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一个是转移支付和投资,一个是承接沿海先进地区的制造业转移,还有就是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在中央调控下,各大城市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在2017年保持稳定的态势,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还是在7%以上,保持个房价三五年的稳定,会因为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而回到合理的水平。

而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基建+房地产投资边际收益在不断递减,第二大发动机在逐渐失速,中国经济需要制造业以外的新动能推动。

为什么边际效应会递减呢?这背后还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了。

以高铁为例:

2008年开通京津高铁,成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

2009年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建成通车,

2010年上海到杭州,上海到南京的沪杭和沪宁高铁通车

2011年北京到上海的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铁通车

2011年时速350公里的广深高铁通车

中国的高铁,总体上是先从最赚钱的线路修起,越是往后修的高铁,沿途经过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会越低,收益也就会逐渐减少。

2011年通车的京沪高铁就是中国最赚钱,投资最具效益的高铁,投资修建其他任何一条高铁,其收益都不会有京沪高铁高,除非中国能出现另外两个城市取代北京和上海的位置,而且沿线城市实力还要高于南京,济南等。

从高铁的修筑,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到随着基础设施网络逐渐完善,投资边际收益在不断递减。

基建如此,房地产开发也是如此,对经济拉动作用在下降。

事实上,2018年的到来还有个特殊的意义,就是第一批00后成年了,这对中国的房地产业意味着什么呢?年轻人还会往大城市跑,因此小镇,县城,小城市的房价是可以想象的。

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基础设施,都是让人来使用的,小城镇的年轻人在大幅减少,就不要指望长期会保持快速增长。所以大城市会相对安全。

所以说,我们要寻找基建+房地产之外的经济新动能,毕竟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虽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幸运的是,从2017年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已经形成了,而且这个新动能预计在2018年将会超过房地产和基建,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中国经济第二增长动力来源,这就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没错,你天天能在新闻上看到的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丁磊等都在这个行业。

从规模上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还仅仅是第七大产业,2017年产值为27452亿元,但是其增长高达26%,是中国主要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遥遥超过其他所有主要产业。

十大主要产业里,其他增速能超过10%的只有租赁和商业服务,产值为22163亿,增长为10.9%,这也是第八大产业。

我们回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本身,这几年中国老百姓能够切身体会到的生活方式变革和创新,应该说大部分是来自这个行业,例如我们现在用的移动支付,我们用的共享单车软件等等。

而现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又在快速兴起,阿里已经在国内云计算业务遥遥领先,腾讯在奋起直追,华为也宣布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五朵云之一。

2017年12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所有大佬的演讲都在谈人工智能。

从2017年26%的超高增速来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仍然是现在中国最大的风口,也是个人可以参与和分享社会财富分配的最大风口。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获得一份高工资高收益的工作,进入信息产业仍然是最佳选择,尤其是现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全面兴起的阶段,人才处于高度紧缺的状态。不要忘了几年前兴起的移动互联网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改变。

软件及其衍生的服务价值是如此重要,已经超过了硬件的价值,201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前七位是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腾讯和阿里,苹果其实也是半个软件公司。

程序员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没有,远远没有,事实上才刚刚开始。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产品都要进行数字化改造,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要全部连接在一起。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会想到出租车,自行车,手表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吗,而现在他们就在逐渐变成可连接的物体。

程序员这个职位绝不仅仅是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需要,所有的企业,从自行车,手表,手机,平板电脑,出租车公司,到快递公司,钢铁公司,电网公司,家电公司,机床公司….都会需要实现数字化。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登录国家统计局的官网,可以查询到下面两张图,2017年和2016年两年各个主要产业的产值。

把2017年各个产业的产值和2016年最终核实的各个产业的产值相比,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仅仅看名义增量,制造业为28418亿元,仍然是核心支撑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增量为6453亿元,排在第二位。

我们可以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

如果我们再接着往下看,可以看到2017年经济增量,建筑业为5986亿元,房地产业为5660亿元,加起来增量为11646亿元,是2017年GDP增加的第二大发动机。

接下来增量最大的就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了,增量为5553亿元,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增量数字已经和建筑业的5986亿元和房地产业的5660亿元不相上下,离批发和零售业的6453亿元也相差不远,而其增速高达26%,在所有行业里面遥遥领先,是唯一一个增速超过11%的行业。

按照这个增速,2018年信息产业会毫无悬念的超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甚至可能超过批发和零售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中国经济第二大增长动力。

实际上,除了带动快递物流,信息产业更大的作用莫过于带动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中国将信息化优势与制造业进行结合,这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形成技术护城河。

展望未来五年,中国以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电子(尤其是集成电路)两大核心为主的制造业,以及新崛起的信息和软件服务产业,将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双核动力,大批世界级公司将从这些行业诞生。

在这些行业的拉动下,就业人口将逐渐往新兴制造业或者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清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每个人是有好处的。

曾有读者留言说,你说国家有前途,会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我所在的企业工资普遍不高,而且已经几年不加薪了,你说的国家发展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很简单,在中国经济以6.5%以上的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果你的行业几年不加薪,要么你自己不行,要么是企业不行,要么是行业不行。弄清楚原因之后,你就要寻找新的方向了。

比如,作者是从某个大国企出来的,当时觉得很犹豫彷徨的,虽然工资不高也没什么涨幅,但国企像个家一样,不时发各种福利,我洗衣粉肥皂毛巾一直都用不完,五险一金齐全,假期制度完善,真要想放弃这些,离开习惯而舒适的环境跳槽出去内心还是很恐惧的。但是真的下决心出来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比想象的还要大,真的是海阔天空啊。

在国家总体向前的大背景下,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内心积极乐观,多提升自己的能力,主动而不是被动的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只会过的更好而不是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