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去往广州的路上(4)

文、图/申弓

4、艰苦的行军

申弓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我们便被催促起了床。到饭堂快速用过早餐,便要上路。老师说,今天的行程较远,得早些出发。其实我只知道早上是从青平出发,晚上要到哪里,我不知道,而且除了青平及此行的目的地广州,其余地方我也一概不懂。

队伍出发,我们也便跟着走就是了,一路上也没有什么内外联络要操心。

只是因为出发得太早,我跟火追五的计划没有实现,来不及到邮局去寄被子,便只好轮流地背着,不过也不大碍事,那是一张只有五六斤的薄被子,背在背后还可以保暖呢。

走出一程,看到前面已有了队伍,才知道我们不是最早的,后边也陆续地有了队伍赶了过来,公路也在一片蒙笼中热闹了起来。

太阳升起来了,便觉得有了暖意。路边一片桉树林,一棵棵的细叶桉,挺着高高的树杆,在看着我们行进。不久,林子边上拉着一条横幅,“三八公路通广湛,博贺林带绿长城”,这是映入眼帘的第一副对联,也是久久地嵌入我的脑海的一副对联,至今也抹不去。虽然当时读来,只模糊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就是通向广州和湛江的,其他一概不知。记得当时读过一遍便记了下来,因为不懂其意,便赶上前去问我们的老师。老师也没有解释出来,只说了下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还问了博贺林带是什么?老师也只模糊地说了,那可能是个地方吧。以后岁月里,我还曾经多次经过这里,当然是坐在车上的了,但每每经过这个地方,脑海里就要冒出这么一副没有多少意义的对联来。也是后来我才知道,那地方就叫博贺,当时是个林场。只是那树林没有了,那对联也没有了。甚至于我有时想,也许当时通过这里的队伍万万千,至今还准确无误地记住这十四个字的只有我一人!说不清是自豪还是悲哀,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上了初中,却没有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一副最好的记忆功能,没有记下最有用的东西,却记住了一个地方的对联。所能自豪的就是岁月在头脑中的留痕-----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这个的时代,我们曾经有过一种这样的经历!

上午的行军,我们将所学到的毛主席语录歌都唱了个遍,有些还重复不知多少遍。走得累了,就唱“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要不就来一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最终不管怎么唱,累了就是累了,饿了也是饿了,因为还没到下一接待站,就只好挺着。

大约到了中午一点,才来到一个叫横山的圩镇,当时也叫公社。大同学们急急去联系,我们被安排到一个集体饭堂走吃午饭。因实在是太饿了,我们拿起碗就吃,也不管什么菜不菜的了,这一顿,我也吃了三大碗,才满足地离开饭堂。

稍作休息,老师说,晚上要赶到遂溪去,便又急急地上了路。刚吃过饭的队伍,显得特别地精神,走起路来飒飒生风的。一路上,我们超越了一些队伍,也被一些队伍超越我们,自然少不了唱那些熟悉的和不大熟悉的毛主席语录歌。直到红日西沉,还没有到达遂溪。走着走着,我们的脚下出现了两条钢铁,站在中间向前看,那钢铁没有尽头,向后看也是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伸到哪里去。听同学说,那是铁轨,我才知道,原来这遂溪不错,有了火车。铁轨虽然是第一次见识,可在小学时读过的《红领巾与手电筒》,就已知道了它,只是在书本上的领误,想像是在路上挖两道深沟,火车轮子就沿着那深沟往前跑,要不怎么会被坏人堵塞?至少那时是这样认为,在看到真正的铁轨了那一刻,才纠正了幼时这一错误的认识。

天黑了,我们还在行进。一会,头上一阵巨响,我们抬头看上去,一架大飞机掠过头顶,好象伸手就能摸到一样,老师说,飞机正在降落,那就是说这里也有飞机场了。心里便暗想,这遂溪真不简单,有火车,也有飞机。

我们摸着黑继续前行,直到九点多,才在一个院落打住,那是遂溪县的红卫兵革命串连接待站。还没有接到安排,同学们都坐了下来,有几个甚至歪倒想睡了,真是又困又饿。这时,老师来到了跟前,老师打气说,今天我们的长征队员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县城-----广东遂溪县,我们今天的行程是53公里。哗,53公里,就是十铺多路,可真不了不起。

吃饭自然是最重要的事了。在吃饭时,老师随意地问了下我,亚七仔,能行吗?我说行,只要有饭吃就行。老师笑笑说,好样的,你比一些大同学还要坚强,三狗的脚都起泡了。这我也知道,刘敬喜他们的脚还肿了。这时,我看看了自己的脚,没有发现什么,只是觉得,我的脚好象生来就与人家的不大相同,我的脚腰是隆起来的,中间有一部分不沾的的,母亲说,这种脚能走路,果然。

这一夜,我们都睡得特别香甜。一直睡到第二天太阳升得高高的,也没有人来催促起床。大概因为下一站是湛江,而湛江离遂溪只在30多公里。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4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