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前世,为什么我一点都回忆不起来?

@索达吉堪布 | 云南大学问答

2014年7月

问:如果有前世,为什么我一点都回忆不起来?

答:过去发生的事,我们不一定都能记得起来,比如一两岁时的经历,现在心中一片迷糊,再比如一周前的早饭,现在也不一定记得吃了什么。虽然记不起来,但是这些肯定存在过,所以回忆不起前世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另一方面,世上能够忆起前世甚至记忆犹新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中有些是宗教徒,有些则不是。

我们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写过一本书《前世今生论》,最近出版时名字是《生命的真相》,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现代案例,并运用科学推理以及佛教教理,证实了前后世的真实不虚。

所以,不能以回忆不起而否认前世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觉知能力毕竟有限。

问:佛教如何看待时间和空间?

答:按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时间和空间真实存在;但是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万法都是唯心所造——时间、空间,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心的幻变。

爱因斯坦也说: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

我前段时间在清华大学,跟一些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过《盗梦空间》中所渗透的佛教思想:梦中可以做更深的梦,最后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其实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

所以,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虚幻的。不过没有证悟这一点之前,它依旧会“真实”存在着。

问:如果帮助别人,又希求回报,比如希望对方对自己态度友善些等等,这能叫利他心吗?

答:利他心有不同的层次。

一种是希求回报的利他心。比如帮助别人时会想:“我今天帮了他,他以后要回报我,或者至少要对我心存感恩。”这样虽然帮了别人,但是对回报有所希求,在佛教中,也把它叫利他心。

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心。

比如大乘的菩提心,不求任何回报,完全是无私的,即使无数次帮助别人,而对方没有任何报答,也无怨无悔,这是利他心中最高尚的。

菩提心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中的瑰宝。为什么呢?一般人帮助他人都希望对方有所回报,一旦对方没有知恩、报恩,就非常生气,“我以前帮过他不止一两次,他怎么一点不感恩?以后不帮他了!”甚至可能找对方算账。但真正的大乘菩萨不仅不求报恩,乃至为他人付出生命,也没有任何怨言,确实非常可贵。

问: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您认为人应该在哪些方面独立,才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

答:实际上,人永远是独立的。

你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而来,最后离开也是独自而去,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与快乐都只能自己承受,虽然在生活中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但他们也无法真实体验或代替你的感受。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要依靠一个伴儿,其实整个漫长的轮回都是一种孤独的生活,如果没有调整自心的能力,事事依赖别人,是很困难的。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依赖性太强了,小时依赖父母,年长时依赖朋友,年老时依赖儿女,其实这样不是很合理。

佛陀在一部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依靠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最好能够独立。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更应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问: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您怎么看待死亡、面对死亡?

答:关于我看待死亡的观点以及对死亡的准备,要讲的可能很多,今天在这里无法一一说尽。可以说,我是专门研究死亡学的,学的是死亡专业。

佛教虽然对人的今世也会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索,但更关注的是来世。佛教里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一个人死亡时,生前所拥有的任何财产、名声或地位都无法带走,甚至身体也要留在此世;而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造下的善业与恶业。

也许在座的个别同学觉得很神奇,“人死时怎么还能带走东西?”这是你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才会诧异,这也情有可原。

事实上,生死学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体系,不可能一两句就说得明白,也不可能以一句“我不相信”就予以否定。不相信是一个充分的依据吗?不相信的就不存在吗?你不相信的东西,自己不接受是可以的,但如果把自己的这种思想灌输给家人、朋友,那还是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它的合理性。

所以,我特别希望很多人能看一下《西藏度亡经》,这本书中的观点是西方科学家最认可的,比如心理学家荣格说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西藏度亡经》。还有《西藏生死书》,这是目前西方非常畅销的一本书,也是很好的。你们读了之后就会知道,在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教法中,对于死亡有着怎样深入细致的剖析。

我想在座有些年轻人,对于生命学、死亡学,可能还需要去研究和了解。每个人都会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可能比如何面对生存更值得重视,死亡降临时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在藏地,很多人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畏惧,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们活着时已经对死亡作了充分的准备。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出现了很多奇迹,他不畏惧死亡,我们是否畏惧?为什么畏惧?就是提前没有准备。

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有这样一段内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问如何理解“空”?

答:对于这段话,很多人虽然会读,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深奥道理。其实这是在说:任何一法不离空,空也不离任何一法,任何法和空无二无别。

有人会疑惑:“色怎么会变成空,空又怎么会变成色?”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面前的这个瓶子,现代物理学家会说它看似存在,但如果详细观察,它就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最后变成无形无相的能量,而能量实际上也是空的。

物理学家玻尔曾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你不明白空,你就无法明白量子力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瓶子即是空、空即是瓶子,你就是空、空就是你。因为所谓的你,除了身体、心识以外没有其他了,但如果真正观察时,身体和心识也是空的。

大家可以观察所谓的“我”,是身体还是心识?

身体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实际寻找时无外乎一堆骨肉。再慢慢剖析这堆骨肉,仅仅是肌肉、骨骼、筋络、血,身体在哪里?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而这个空并非空空荡荡的一无所有,而是空的当下有身体的显现。

我经常想,如果对现在的大学生讲一些缘起性空的道理,很多人会开悟的。因为这种道理非常深细,任何人想要破斥都无机可乘。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了无数的智慧巨匠,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人能找出缘起性空理论的瑕疵。

实际上,你对任何法进行观察,都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虽然空,因缘会聚时又有显现,这种显现在佛教里叫世俗谛。世俗谛的显现和胜义谛的空性,二者结合就是缘起性空。

宗喀巴大师有篇文章叫《缘起赞》,我以前翻译过,法尊法师也翻译过。在这篇文章中,宗喀巴大师这样赞叹佛陀:唯一您能宣说缘起法,世界上的其他智者都没有说出宇宙万物的这个真相,因此您是世上最伟大的人!

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你们还是迷惑不解,可以学一些中观论典,比如《中观根本慧论》。如果学了,你肯定会感叹作者龙猛菩萨的智慧。龙猛菩萨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已经如此超胜,更不必说佛陀了!

所以,我们不应毫无理由地轻视某些教义,而应以严谨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

一般我到一个学校时,有时也是用不清净的眼光审视着,这里的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经常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挑毛病”。不过刚才吃晚饭时,我发现这里哲学系的很多老师确实很有智慧,对于佛教的思想,他们有些人有很深的研究,有些人虽然没有研究,但也抱有很公正的态度。

对于佛教,在座有些同学也许不一定相信与接受,但是你应当站在公平的立场进行评价,这样才算有智慧的人。

最后,我希望大家真正通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