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到的婚宴发展史!

宴会起源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朦胧时代。

早在农业出现之前,原始氏族部落就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举行各种祭祀、典礼仪式。

中国宴会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周易·需》中的“饮食宴乐”。

随着菜肴品种不断丰富,宴饮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宴会名目也越来越多。

历代有名的宴会有乡饮酒礼、百官宴、大婚宴、千叟宴、定鼎宴等。

秦汉之间的《礼记》中记述:“铺筵席,陈尊祖,列 豆。”

这时,筵席又含有进行隆重正规的宴饮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筵席”这个名词被沿用下来,后来专指酒席。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一对新婚夫妇举行婚礼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仪式,而“吃喜酒”也就成为了民间举行婚礼的一个简称,其意义就是庆祝新郎和新娘的完美结合。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

古语云:“ 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 礼之本也”。

这就是说, 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

因此, 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 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 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礼仪宴席。

秦汉时期

闹新房、办婚宴。

成亲婚嫁,夫家摆置酒筵招待宾客,迎来送往把酒言欢。

周以前,结婚仪式并不热闹。

然婚姻始终是“大吉也,非常吉也”(《公羊传》文公三年)的喜事,在秦汉这样热衷享乐的时代,婚礼怎可缺少庆贺?汉宣帝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反对婚礼不贺的,从此举办婚宴的习俗便传袭下来。

闹新房的习俗是婚礼始举乐的最突出的表现,此俗始于汉代。

“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可以不讲传统礼仪,男女可以随便嬉戏。

元朝时期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

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

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

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

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

唐代时期

婚礼较之前朝更加的繁琐和奢华,现代电视剧里能看到的唐时期的婚宴嫁娶,复制出的不过是当时的三分之一。

史料所记载的几位有名的公主嫁人时驸马府是常摆流水宴,大宴八方,往往一摆就是三天。

清代时期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

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

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

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

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婚姻是每个人必有的经历,婚宴是家家大喜的体现,所以中国人结婚总要大摆酒宴,以示喜庆。

城里人把婚宴办在大酒店、大宾馆,好酒好菜好环境,为了喜庆宁愿多花钱。

乡村人办婚宴也十分热闹,几十张桌子沿街摆开,参加婚宴的人再多,喜酒保证管够。

富人的婚宴有富人的排场,比如上茅台、五粮液等最好的酒,选当地最好的酒店,体现的是阔气。

穷人的婚宴有穷人的讲究,酒好酒差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喜气表现出来。

云贵一带自古贫穷,百姓们创造了婚宴流水席,大宴数日,路人、陌生者也可入宴。

“流水席”寓意美好的生活流水般悠长。

着近代至今的发展,西方的婚庆仪典也慢慢在中国流行起来。

但是,传统婚宴礼仪仍是中国结婚礼仪中的主流,随着发展形成了现代中式结婚礼仪,与中国传统结婚礼仪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些西方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