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跟中国关系两起两落,现在和中国硬杠!

中国“干涉内政”“贿赂议员”“控制留学生”“破坏地区稳定”“插手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最近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挑衅中国。这个与中国相隔甚远,且无历史纠纷的,经济贸易关系甚至越来越好的国家,为什么近段时间来对中国这么敌意?

澳大利亚是南太平洋的区域大国

一、中澳历史

中澳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甚至更早。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随“淘金潮”来到澳大利亚,据统计,1890年前后,在澳华人达到4.9万,其中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华人占当地人口的11%。进人20世纪,随着澳大利亚政府“白澳政策”的推行,在澳华人生活、从业受到种种限制,加之金矿、锡矿储量下降,许多华人选择了回国。留下来的华人陆续把国内亲戚接来开始在澳扎根,开启了在澳移民的早期资本积累和融人澳社会的艰难历程。“白澳政策”废除后,澳政府的社会政策从种族主义向多元主义转变,华人开始在澳社会各个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二、中澳关系

1、两起两落

1972年7月,时任工党领袖惠特拉姆作为反对党党首率团访华,并传递了“如果能在年底(1972)的大选中获胜,将立即推动澳与中国建交”的信息。12月2日,惠特拉姆率工党赢得大选就任总理,21日中澳“闪电建交”。中澳建交之时正值美苏冷战和中国“文革”,不论“美国因素”在澳外交战略转向中的分量几何,中澳建交本就意义非凡。

建交以来,中澳关系历经风雨波折,但仍取得长足进展。90年代中期,上台不久的霍华德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做出一连串“反常”举动,直接将中澳关系推向冰点。所幸随后澳迅速纠偏,中澳关系在霍华德政府接下来近十年时间实现了平稳发展。2007年“中国通”总理陆克文上台,不少中国民众认为他会是个“亲华派”总理。但以澳大利亚2009年国防白皮书为标志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凸显了中国民众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中澳关系再次进人低谷时期。

2、长期波动,政冷经热

从陆克文政府开始,澳大利亚政府进人 “走马灯”阶段,政府频换的局面导致澳外交战略和对华政策缺乏长线思考,使得中澳两国关系长期波动。近年中澳关系呈现政冷经热的情况。

45年来,中澳已经结成近百对友好城市;中澳双边贸易额从不足1亿美元增加到超过1550亿美元,中国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旅澳的中国游客从不到500人到超过120万人;中国留学生更是从无到有,不断攀升至14万余人,中国成为澳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

澳大利亚总理 特恩布尔

三、2017年中澳关系急转直下

2017年6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推出一期题为“权力与影响力”的节目,长达四十多分钟的短片充斥着“中国威胁”“中国干预”的论调。2017年底,在澳政坛政党斗争白热化、“双重国籍”风波不断发酵之时,中国政府、海外华人和中国企业都成为澳大利亚指摘的对象。

澳总理特恩布尔竟然用中文宣称“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了”。澳大利亚政府还积极推进反外国干预法案,剑指中国。

随着澳国内政局的暂时稳定和圣诞假期临近,这场“反华闹剧”渐渐平息。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伊始,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在南太岛国承接项目的中国企业再度“躺枪”。2017年12月29日《金融时报》报道,澳大利亚有意为所罗门群岛海底光缆项目出资,意图彻底“搅黄”华为与所罗门群岛的海底光缆项目。该项目自2017年7月正式签约起便受到澳方层层阻力。澳方不但拒绝发放接人许可(光缆将在悉尼落地接人),还扬言由华为建设的光缆可能遭“鱼雷袭击”;诸如“华为公司金钱贿赂所罗门官员拿到项目”“华为有中国政府背景”“华为技术将带来网络安全风险”等观点屡见报端。最后这个项目被一家新加坡公司收入囊中。

1月10日,澳国际开发与太平洋事务部长公开指责中国在南太的基础设施项目“大而无当”、诸多金融贷款加重岛国负担。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25日还报道,澳大利亚承诺,协助瓦努阿图加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后者则同意与邻国澳大利亚就签署安全协议展开谈判。这被视为对抗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外交手段。

所罗门群岛海底光缆示意图

四、正视中澳关系的新一轮调整

中国作为新兴崛起国家的代表日渐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而以美欧为首的西方世界复苏乏力、危机重重。中澳之间的力量格局和外部环境已今非昔比,双边关系进人新的磨合期,在相互适应与调整中难免有不谐的地方。但风波最终会过去,成为中澳关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插曲。基于两国高度的互补性和多年来建立的合作基础,中澳合作仍将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