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山郎中有“恋尸”倾向,百年后却成杏林佳话

温馨提示:本期推送涉及医学,部分内容可能有点咸

每当谈及解剖学的启蒙,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欧洲中世纪前后泛黄的木刻画,人体的神经和血管被剥离地分毫必现,尸体或骨骼摆出怪奇的姿势却又栩栩如生。

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暗黑系的研究即是现代医学的奠基。今天你吃到的速效感冒冲剂,或许就是某一群倒(wěi)霉(dà)的死囚以身试药的成果。

在没有发明矫正视力的镜片的时代,治疗斜视需要医生直接剪开眼球调整眼镜肌肉的强度和附着位置,当然,这波操作是不能打麻药的

即便是到了工业革命后的18、19世纪,一些匪夷所思的治疗方法依旧让今天的我们胆寒。

当西方人正在用“血腥”的方法探索身体的奥秘,同一时期,在遥远的中国,人们依旧沿袭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神秘东方力量——中医来对抗疾病。然而有这么一位倔强的唐山大夫,放着现成的医书不信,偏偏质疑老祖宗留下来的学术瑰宝,不畏世俗的流言蜚语,亲赴乱葬岗、刑场观察研究尸体,著书《医林改错》,被西方医学界称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为后世敬仰,他就是清代著名医学家——

王清任

王清任1768年6月30日—1831年3月29日

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

在影视剧作品中,广东黄麒英、黄飞鸿父子能医能武,宝芝林之名响彻岭南,佛山无影脚打遍天下无敌手。而王清任的早年经历与他们二位十分相似……

动画片《龙脉传奇》介绍王清任青年轶事

1768年的今天(6月30日),王清任出生在直隶玉田县(今河北唐山玉田县)河东村的一个小康之家。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举出身。后捐资得千总衔(下级军官)。由于他性情磊落,耿直不违,在任职千总期间,目睹和经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特别是为他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到头来还得花钱纳粟买个小官做而烦恼,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愿望,故后来改习岐黄,以医为业了。据说,当年的玉田县知县,要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老百姓过桥渡船都要收费。王清任为了维护当地百姓利益,毅然为民,坚决反对收费,结果得罪了县太爷。县官怀恨在心,曾唆使经王清任治过病而没治好或死亡患者的家属去县衙告状,企图陷害王清任,迫使王清任只好背井离乡,在外地行医。

30多岁时,王清任已经在冀东一带颇有名气,于是又至京城北漂创业,设立医馆“知一堂”,名噪一时。

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记载,有一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一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清任则用一张药方,治愈两症。

“恋尸癖”医生的科研之路

王清任在行医过程中对古书中有关脏腑的记载经常产生怀疑,深感解剖知识的重要。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他在研究了古代的一些脏腑书籍和图形后,发现里面存在着不少矛盾,于是感慨地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开始了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

后人对王清任观察尸体时描画的想象图

正可谓实践出真知。他在河北滦州稻地镇行医时,正值瘟疫大流行,小儿尸裹甚多,王清任路过墓地,见到被狗拖咬的尸体内脏外露,他不嫌臭秽,每天清晨都去观看小儿尸体,连续10天观察了30多具,发现与古书所描绘的脏腑图形有不符之处。较真儿的王清任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一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来,他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没有死尸,就算制造死尸也要研究。有时,王清任没有尸体供解剖研究,他就解剖家畜。他也是我国解剖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的医学家,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穷极一生 终成著作

1830年,王清任将42年间实地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连同他的临床心得及其它有关的医学论述,著成《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一书共3万余言,有图谱25幅,自创新方31个,化裁古人妇产方剂2个。全书共分上、下两卷。

《医林改错》上卷载有“古人所绘脏腑图形”和王氏“亲见改正脏腑图形”,并从解剖和生理学角度撰写了“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气府血府记”、“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以及“脑髓说”、“气血合脉说”等。记叙其通过尸体解剖观察所见,纠正古人对脏腑解剖和生理功能认识上的某些错误。并阐明其“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和“治病三要诀,在明白气血”的学术观点。

下卷主要是论述王清任运用祖国医学气血学说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儿半身不遂、瘫痿、瘟毒吐泻转筋、抽风、痘疹、女子不孕、难产、痹证、癫狂、痫证等50余种病症的临床医学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

《医林改错》是王清任临终前成熟著作。该书除了记述他对人体解剖方面的贡献外,用了更多的篇幅论述了他对气血为病,特别是气虚血瘀症的诊治经验。书名为《医林改错》,内容实质确属关于瘀血和活血化瘀之专著。

据学者考证,该书于1830年初刻于北京隆福寺三槐堂书坊,次年王清任逝世,归葬故土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三槐堂本为后世一切翻刻本祖本。

杏林佳誉 后世美谈

王清任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瑰宝

梁启超评论“王勋臣(王清任)……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在其所著的《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在古装影视剧中,男医生为女患者诊脉都要隔一层薄薄的细纱,这绝非夸张演绎。而死尸在封建社会中被认作是极晦气、污浊之物。王清任冲破繁文缛节,不畏他人眼光对尸体进行研究,其难度不亚于哥白尼挑战地心说。

正是由于王清任所处历史环境受封建社会的强烈束缚,他所观察的人体脏器解剖记载仍存在着一些错误,故后世医家对此褒贬不一,争议颇大。但客观来说,他不失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有胆有识、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杰出医学家。他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医药学,特别是血瘀论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均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又被誉称为活血化瘀名家。

近年来,不少食疗专家、“神医”混迹各大媒体及所谓的专业学术领域,“吃绿豆治百病”,“生吃活泥鳅去火”这样的闹剧比比皆是。这些人一次次被奉为济世良医,一次次又被拉下神坛。假养生、假专家将神圣的中医渲染成人尽鄙夷的玩闹。可叹的是骗子常有,而我们却很难再听到像王清任一样富有质疑精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