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117项巨变,通州、北三县赫然在列!

昨天,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包括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等众多方面,细化为117项具体举措。《行动计划》中与通州北三县有关的如下:

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更高举起改革开放旗帜,推动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引导机制,结合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编制,细化各区减量任务清单,制定建设用地减量实施方案,建立年度减量计划实施管理制度。

2.建立减量发展实施倒逼机制,制定实施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明确减量发展实施标准,严格限制集中建设区外存量改造和新增建设用地,倒逼集中建设区外城乡建设用地减量。

3.建立减量发展激励机制,落实规划分级管理制度,在区级层面构建规划实施统筹机制,制定减量发展奖励政策,激发各区减量发展的积极性。

4.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机制,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测评估、监督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确保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5.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供减挂钩机制,制定建设用地拆建比、拆占比管理办法,严格先减后增,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腾退的时序和数量。

6.建立健全建筑规模管控机制,完善建筑规模控制管理措施,制定分区建筑规模指标、职住比管控引导标准。

7.建立建设用地战略留白引导机制,严格用地功能审核,功能不清晰的用地作为战略留白用地控制。

8.创新减量发展的项目实施模式,总结大兴“乡镇统筹”、朝阳“一绿试点”政策创新,建立以规划实施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区域统筹机制,构建区级集成政策、镇级统筹实施的工作机制。

9.建立建设用地精细化利用机制,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对项目竣工、投达产及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监管和绩效评价;推广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办法;完善闲置低效用地盘活机制,定期开展各产业园区、国有企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评估,建立人均产值、地均产出等效益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能耗、水耗、排污等环境指标评价标准。

10.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机制,制定“村地乡管”管理措施,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强化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构建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标准体系。

11.健全严格控制增量机制,实施新修订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健全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退出机制,制定促进“腾笼换鸟”的支持政策。

12.建立城市有机更新机制,完善城市有机更新政策体系,分类、分区域细化腾退空间资源再利用准入标准,加强管控,促进腾退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使用。

13.建立减量发展责任落实机制,制定减量发展监督考核办法,把减量成效纳入各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

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14.完善京津冀交通领域投资建设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化交通格局

;深入落实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创新北京“双枢纽”机场运营模式,创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

15.健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永定河、潮白河等协同治理和生态修复

16.落实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意见和产业疏解配套政策,完善强化规划引导管控、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先行政策交叉覆盖等共建共管体制机制,推动建立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的税收分享机制,巩固提升“4+N”产业合作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平台。

17.依托京津冀区域医联体逐步推动建立三地转诊机制,完善三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工作质控规范,组织实施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促进价格合理化。

18.推动完善京津冀健康服务业特别是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扩大养老机构医保互联互通和养老补贴试点范围,支持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输出品牌和管理经验。

19.创新城市副中心综合管理体制,在规划编制实施机制、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更大力度的改革,提升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20.出台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体制机制,切实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统筹协调。

21.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城市副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延伸布局

22.健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共建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延伸覆盖、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协同布局。

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110.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规范发展,到202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

111.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和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

112.创新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完善职工分流安置、重大项目就业影响地区帮扶政策。

113.推进落实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续重点任务,开展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建立健全医联体内部决策治理机制,规范调整手术、检验、病理、康复、中医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114.推进北京健康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大数据应用,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15.改革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制度。

116.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定力,深化住房供给侧改革,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推进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产业园区建设职工宿舍。

117.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性,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