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或忍受——《肖尚克的救赎》系列之一

迎面而来的伤害,我们无法避免,是应该反抗还是忍受呢?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讲述了一个被冤枉的银行家,如何成功越狱,同时救赎自己内心的故事。当反复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之后,才明白,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由多个故事来烘托出同一主题。《肖申克的救赎》就是由多条主线拧成的一部经典。

电影的主人公安迪在被冤枉入狱之后,被称为“姐妹帮”的小团伙看中,试图侵犯安迪,简单点说,就是让安迪捡肥皂。一个正常的男人肯定不会同意这种无理的要求,安迪在激烈的反抗后,被打的很惨。“姐妹帮”的头目博格斯,声称一定要把安迪搞到手,哪怕是霸王硬上弓。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安迪在被打伤后,并没有向狱卒揭发伯格斯的行为。

安迪就像是我初中时的一个同学,他整天被别人欺负,被堵在墙角拳打脚踢是家常便饭。那个同学也像安迪一样,并没有去向老师告发,每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按时上下课。虽然我没有在监狱呆过,但是作为学生的我知道,如果面对这种校园暴力,选择去揭发、告状,只会被欺负的更惨,在学校里待不下去的。有些问题只能自己解决,甚至有的时候不解决也要强过让他人帮忙解决。

有一次,伯格斯将安迪困住,用一只8英寸的尖锥威胁安迪,迫使安迪吃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否则就将这只尖锥刺进他的耳朵里。面对这样的威胁,安迪很冷静的告诉伯格斯,人地大脑在受到剧烈的刺激时,会闭合双颚,那种咬合的强度只有铁棍才能撬开。伯格斯听后,没有将任何东西放进安迪的嘴里,只是把安迪打了个半死。安迪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自己被打的太重,在医疗室住了一个月,狱卒因为伯格斯的行为太过严重,对伯格斯使用私刑,伯格斯再也没能站起来。

我相信面对伯格斯的威胁,如果安迪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只能说“知识就是力量啊”。无独有偶,我的那位同学也是这样,用知识让全校的学生都不敢去欺负他,只不过这位同学的知识并不像安迪那样温柔。那是我们上初二,年纪在十二三岁,这位同学的父亲在检察院工作,所以小时候他的童年里充斥着各种刑法的相关知识。要知道,一个未满14周岁的孩子,是不负任何形式责任的,我的这个同学在那时已经知道这条法律规定。一次在校门口,七八个学校里的学生围着他拳打脚踢。看的出来,他还是在忍受,但是迎面而来的并不是围攻学生的怜悯,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拳脚,这个同学突然把头抬起来,眼神十分平静,拿出小水果刀,刺伤了两名学生。现在回忆起来,那种平静的眼神足以让空气凝固。在那之后,再也没有见过有人欺负他,或者听说他被谁欺负。

《肖申克的救赎》用条故事主线展现出了一个人面对伤害时的反应。我一直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能做的只有反抗或者忍受。原来问题并不是我们怎么应对,反抗也好,忍受也好,这都要取决我们自己实力。如果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即使别人帮了我们,最后我们还是会再一次陷入困境;只有用自己的能力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才会将逆境变成顺境,将困难变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