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令人尖叫的產品該有哪些動人的細節?

過去我們常常用以下的論調來表達我們對一個好產品的喜愛:

哦~它用起來體驗很爽!啊!它看起來逼格好高!嗯!很多人都是模仿著它做的!

我們評價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驗的好壞時,是不是有路可循呢?

換句話說:當我們說一個產品用起來“很爽”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在指是什麼?

在眾多的評估理論體系中,有“易用之王”稱號的Jakob Nielsen的可用性標準(也被稱為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來評估一個產品用戶體驗做的好還是不好是非常簡單好用的。

在互聯網產品情境下的用戶體驗定義指的是:讓用戶通過你的產品滿足需求時足夠方便、舒適和快捷的程度

那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是指的是什麼呢?

這些原則又是體現在產品設計的用戶體驗中呢?

別急,接下來一一揭曉。

1. 可視化原則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告知系統的現行狀態):產品設計要在適當的時間告知用戶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用戶看得見摸得著

2. 場景貼切原則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產品的功能操作要符合用戶所在的真實世界):你的設計要確保用戶理解你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的產品是給人用的,請使用人看的懂的語言&標示

3. 可控性原則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支持撤銷和重做):用戶沒有你想的那麼聰明,所以當它們操作失誤的時候,給他一個“安全出口”讓他迅速的回到原來的狀態

4. 一致性原則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遵循統一的平臺設計規範/邏輯):如果你想告訴用戶點什麼東西,請使用同一種語音語調,不要一會兒是低沉的男聲,一會兒是高亢的女聲。

5. 防錯原則

Error prevention(設置犯錯的機制):

在用戶發出“搞什麼鬼,我什麼也沒做啊,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感嘆前,產品就應該做好充分的提示,如果真的出錯了,給出解決的辦法

6. 協助記憶原則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不要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記憶太多的東西):儘量做到用戶還沒張口要東西吃的時候,你就把東西送到他的嘴邊

7. 靈活和高效原則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無論你是普通用戶還是專家用戶,都可以順暢的使用產品):一些高級的功能要適當的隱藏起來,不要干擾到普通用戶。

8. 美學和最簡主義原則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刪除產品裡不必要的信息):你的設計不僅要讓用戶發出“真他X的帥!”的讚歎,還要讓他跪倒在簡約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9. 容錯原則

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不同於犯錯機制):使用產品出現了任何問題,請用人話告訴用戶,並讓它們知道為什麼會出錯。

10. 幫助和文檔

Help and documentation:大而全還帶著各種參數的使用說明書是極其反人類的,請附帶一份如何使用產品核心功能&具體步驟的幫助文檔

,這樣用戶真的遇到問題也有地方查找。需要補充的是,如果一份大眾產品的使用說明書連你的父母也看不懂,或許需要再被推敲推敲。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收藏、分享~

你的任何想法,都能通過評論與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