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四十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俾斯麦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是一个辞世派,如今他六十多岁了,依然如此。这样的信仰形成了他的性格,因此他是如此对一切反对者充满怨恨,只要与他意见相悖的,他就一定要收拾掉。

《喧声》报的主笔,原本是俾斯麦的一个熟人,两人在私下常常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可是有一次,当他在报纸上开了几句俾斯麦的玩笑后,俾斯麦突然告了他,并将他关进监狱。

只要和他意见不同,俾斯麦就会将之归结为两种原因:一种是心怀恶意,一种就是要谋生事端。各国的中央政委、各国的大使、各部长,确是正在变成越来越危险的阴谋中心。在他晚年的日记里,最长一章的题目就是《阴谋》。而“阿尼姆案”就是最有名的阴谋。

阿尼姆与俾斯麦算得上是总角之交,这个外交家爱慕虚荣,喜欢装腔作势,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后悄悄对俾斯麦说:“无论什么人,只要名气和地位在我之上,我都把他当成我的私敌,并以对待私敌的办法对待他。但是,当他是我的上司时,我就很小心,决不会把这想法流露出来。”

那时,作为他的上司,俾斯麦还颇为欣赏他,也因此,他的升官速度快过任何人,他因此开始坚信自己可以成为宰相,为此,他竟然去巴结皇后奥古斯塔。

皇后因为他会说话而宠爱他,以为他是一个亲附天主教与法兰西的人,阿尼姆开始写私人信件,站在皇后的角度劝说这位皇帝,而皇帝把信交给了俾斯麦。

俾斯麦决定了阿尼姆的命运,很长一段时间,俾斯麦都没有见阿尼姆,而皇帝却召见了阿尼姆几次,明确地表示这是补偿宰相对他的忽略。阿尼姆觉得很糊涂,他本以为自己会和皇帝联手对付俾斯麦,他也尝试以辞职来表达他的不满,皇帝没有同意,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反应。

他们很快开诚布公地表达了对彼此的不信任。彼此摊牌后,俾斯麦开始将二选一的选择丢给皇帝。

皇帝能做的不过是免去阿尼姆的职务,剥夺他的一半俸禄,但俾斯麦不肯如此宽容,他害怕阿尼姆留在柏林搞鬼,他要用尽一切能力把他的对手赶到土耳其。阿尼姆走错了路,他原本应该选择辞职,然后自由地加入他在上议院的某个党派,与俾斯麦好好斗法,但他最终却屈服于俾斯麦。

俾斯麦远比对手想象的要残酷,他不但打倒对手,还要毁掉他。俾斯麦找到了阿尼姆私拟的几份文件,根据那几份文件的内容被判了九个月的监禁,其后,又因为几本根本毫无道理的小册子被重新审讯,最后一大逆不道罪被判五年。过了四年,他正要在帝国法庭上再次为自己辩护时,他却突然死在了尼斯。

这件案子被开庭审理的时候,有一个人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庭作证,这个人的职业其实是应该避免当众露面的。霍尔施坦男爵是俾斯麦在圣彼得堡时认识的人,在俾斯麦的雇佣下在普鲁士驻巴黎大使馆当奸细,而他的真正使命就是监视阿尼姆,他将阿尼姆言行秘密报告给俾斯麦,同时他也是阿尼姆的对头。俾斯麦就是这样得到了许多可靠的情报,得知了阿尼姆想当宰相。俾斯麦让霍尔施坦在法庭上作证,如此当众暴露了他的职业秘密,这对一个间谍来说是极为有害的。霍尔施坦自己说,这就是他恨透了俾斯麦的原因,这种仇恨此刻还没有机会爆发,而是等到今后某时,就会喷涌而出,这种仇恨将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