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之于赵姨娘、贾环绝对算得上是好女儿、好姐姐!

探春,诨名玫瑰花,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管理大观园,雷厉风行,杀伐决断;抄检大观园,一语成谶,见识广远。她唯一被人质疑的一点就是对待亲母、亲舅不近人情了,但她真的做错了吗?

赵姨娘兄弟的葬礼,本是婆子吴新登家的给探春下的一个套,可没想到探春躲过了,赵姨娘却一头栽了进去。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不烧起来,如何立威?如何服众?然而赵姨娘却不管女儿的艰难处境,反而哭闹不休,给探春没脸。探春的话现在看来固然无情,但确确实实是当时的礼法,就像探春说的,赵国基在贾环面前怎么不拿舅舅的款?

探春管家,为了立威,一心拿宝玉、凤姐做筏子,这是冒了多大的风险?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探春就徇私情,那她后面拿宝玉、凤姐立威的举动算什么?有多少人信服?

在赵姨娘的见识里,探春管家就该为赵家谋福利,拉扯赵家,却未从想过女儿的艰难。不是说赵姨娘故意给女儿找麻烦,只是她的见识限制了她的思想。而探春不同,她没有把母女情深挂在嘴边,但她对赵姨娘、贾环却也是尽心竭力。

因着蔷薇硝一事,赵姨娘和芳官等人打了起来,探春知道后,先是劝慰赵姨娘:“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我劝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儿,别听那些混帐人的调唆,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心里有二十分的气,也忍耐这几天,等太太回来自然料理。”一席话说得赵姨娘闭口无言。接着又查访是谁挑唆赵姨娘。下人见探春如此正视,也不敢轻慢,只得保证“一时难查,慢慢访查,凡有口舌不妥的,一总来回了责罚。”

这件事既教导赵姨娘如何处事,自己尊重,又敲山震虎,让下人不敢在赵姨娘面前煽风点火,枉生事端。

赵姨娘唆使贾环去闹时,贾环摔手说道,“遭遭儿调唆了我闹去,闹出了事来,我捱了打骂,你一般也低了头。这会子又调唆我和毛丫头们去闹。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伏你。”贾环为什么会如此说,因为类似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探春也经常因为赵姨娘的不靠谱去给赵姨娘、贾环说道理,所以二人下意识地担心探春的反应。

想想之前赵姨娘犯过多少蠢,惹出多少笑话?探春让宝玉帮忙捎带些东西,赵姨娘就怪探春把钱送给宝玉花。为了表示感激,探春帮宝玉做双鞋,赵姨娘就怪探春不给贾环做。探春管个家,赵姨娘就怪探春不拉扯赵家。骂贾环的话粗鄙不堪,因着蔷薇硝,就和下人当众打架。从探春处回去路过潇湘馆,还想着抓黛玉的短,最丢人的是她的意图别人看的清清楚楚。不着边际的事也就罢了,竟还想过用巫蛊害宝玉、凤姐,事情一旦泄露,探春、贾环给如何自处?

因此不是探春不近人情,是赵姨娘逼的探春不近人情。想让赵姨娘满意,只有一个法子,变成和赵姨娘、贾环一样的人。探春的孝不像宝钗,她不会像宝钗一样为了安慰王夫人,把金钏走投无路、自证清白的死亡说成井边玩耍落水的,她敢于反驳赵姨娘,错就是错。孝顺,孝顺,但长辈做错了,真的就必须为了孝而顺吗?如果探春真的完全顺着赵姨娘,符合别人口中的孝顺,那她就不值得那么多人喜欢了?贾母、王夫人不会管赵姨娘、贾环如何行事,只要不危害到宝玉即可,这些处事的道理只有探春才会教他们,这才是真的为他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