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 原來是這樣買房子 怪不得他家賣的這麼好!

古人說得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思忖一下,自古英雄,往往弄到最後窮途末路。紅塔山火了,褚時健進去了。健力寶紅了,創始人李經緯進去了。而萬科贏了,但王石也退了。

“先賺他一個億”的王健林,賣掉了以後發展方向的文旅,萬達,到底缺不缺錢,也成為一個疑問號。長白山的高爾夫球場,前幾天關閉。打球的朋友在問:這是WHY?

月盈則虧,花開花謝,人啊,順風順水,但眼睛也要往後看看。

從企業家一路走來的路上,也能看出一些性格因子,或粗糲,或樸拙,或曉知社會運行的肌理,而這些個性深處的見識與洞悉,放在歲月長河中咂摸也有意思。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是一次超級轉型,房地產那時還不叫房地產,舊城改造、土地開發,房地產公司也不叫房地產公司,而是“開發公司”。

那時候,房子是單位發的,很少是買的。家家戶戶看的是港臺劇。我們來看那一刻,一個典型的地王樓盤,28年前,老王如何賣房。

他們不幹,我幹!

28年前,大連。

三家大公司,王健林,都在局領導辦公室,談一塊地。

怎麼幹?

“一張藍圖幹到底”,一腔熱血,拍桌子就上。

怎麼幹,則是現實的路徑,英雄啊,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英雄臺上瀟灑拍板,團隊臺下忙著唱戲。

但王健林,明顯表現出比團隊更好的專業性與前瞻性。

老王說得好有道理。

彼時,大連最高房價一千零幾十塊錢,我賣一千萬,那就不掙錢了嗎?

不用說當時,現在的我都能想象到他手下的表情:憑什麼賣一千五?

老王再次表現出梟雄本色,這個表情有點舉重若輕的意思,但觀點斬釘截鐵:把它忽悠成一千五!

忽悠?

回顧歷史,對成功有時定義過於簡單,比如歸因於“不就是膽子大嘛”,“不就是時代好嘛”,“那個年代怎麼都賺錢”。

呵呵,有人成功,並未歸因於自身,而是歸因於時代和運氣使然,這叫成功者的謙遜;而失意者則把自己的失敗,理解為“時不待我兮,奈何花落去”。

一旦階段性有點成績,則津津樂道於“這是自己的能耐”。

“忽悠成一千五”,其實並不是忽悠,而是見功底、見真章,這是老王偶爾的謙遜。

他是這麼幹的。

後端:產品

戶型設計

戶型設計超越時代,比如明廳、明衛生間。

“國家有規定縣團級以上幹部住房允許配建衛生間”,王健林硬是搞了,大大咧咧,“有組織來查,反正我的公司也不歸你任命,也不能把我咋的了”。

戶型設計是技術,但“也不能把我咋的了”則是灑脫的藝術,在那個政商關係不確定性的年代,還需要草莽氣,拿捏騰挪之精妙,不亞於藝術品的雕琢。

該細的地方細,該粗的地方絕不含糊,老王有種!

盼盼防盜門

又是一個神來之筆,用當時最網紅的產品“盼盼防盜門”給準備賣一千五的房子做增分項。再說,一個平方也就增加幾十塊錢,花小錢、卻取得大效果。

相比之下,現在很多開發商,為省一點P錢,處處減配、簡配,其實也沒省多少錢,卻把品牌硬是給認認真真的做砸了!

前端:市場營銷側

再好的產品,也需要吆喝。老王深諳此道,八萬塊贊助當年最紅火的港臺電視劇。

結果:一千五的房子,一掃光。

這就是地王盤的銷售結果,取得了空前勝利。

前首富,傲嬌的表情:創了紀錄。

勝利的複製

一個人取得階段性勝利,僅僅是勝利。

一個成功的人勝利,會不斷複製既已驗證的勝利模式,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所以啊,人和人不同,勝利與勝利的含金量也不同。

“一發而不可收拾”,果真如也。

成功的企業家,往往也是思想家、哲學家。

做生意成功,只是生意上的事,這事賺了裡子,但“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但凡成功的企業家,自然會有成功學總結:我為什麼成功。

於是從生意場走到哲學思想界。

這不稀奇,美國量子基金創始人索羅斯也是一樣。他是哲學家波普爾的學生,終其一生他都厭惡別人稱他為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或金融家,他喜歡寫書,宣稱金融只不過是他牛逼思想的實踐場,僅此而已。

王健林也不例外,但他的思路確實也清晰。舊城改造,地段都在市中心,高密度的人口提供了潛在購買力,只要產品到位,市場營銷好,價高者得就行了。

這是房地產的真諦。

地王其實不是問題,問題是產品和營銷是否也為王。

28年前,老王賣房很成功。在那個波瀾壯闊且前途未卜的時代,商業沒有規律,也沒有一條清晰的路徑指引未來。

開發開發,開了就發,開了也可能就進去。

“有組織來查,反正我的公司也不歸你任命,也不能把我咋的了”,老王還是有彪悍之氣的,這可能也註定了某種命運。

當年,周邊最高房價1000元,能賣出1500元,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