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脑卒中患者重回健康生活,“霁达康复德国模式”落地中国

脑栓塞后,上海患者老徐捡回了生命,却丢了生活。“看了太多医生,都说他今后就是个残废!”徐太太不想放弃希望,老徐才57岁,本是家里顶梁柱的他,现在前右侧肢体完全瘫痪,终日卧在床上。

和众多脑血管病患者一样,老徐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死因疾病,每年有150多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今年初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 2.9 亿。

在2.9亿与150万之间,隔着的不仅是生死博弈,更是患者从残疾到康复的慢慢求诊之路。所幸,在这条康复之路上,老徐站起来了!

每4名脑卒中患者,就有3名落下残疾

大脑支配着我们一切的生命活动,在大脑供血运转这一过程中,一旦出现阻碍或故障,危险就会立刻发生。

最常见的就是包括脑栓塞、脑梗等在内的脑卒中。尤其是由于血管堵塞、血液难以顺畅流通而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占到60%~80%。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缺血脑细胞就会坏死。

即便现在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对脑梗发病后3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疏通闭塞的动脉。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仍有九成多患者未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为20%,致残率高达75%!

患者老徐是从死亡线中挣扎回的幸运者,同时又是这75%众多致残患者中不幸的一员。脑卒中给患者留下偏瘫、半身不遂、关节僵硬、失语、失智等严重影响,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面对这些,没有患者想放弃。真正磨平斗志与耐心的,往往是在漫长康复路上走了弯路、看不到希望。

生命短长在质量,健康生活要有康复支撑

人人都渴望长寿,但更希望能健康地生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7岁。但像老徐这样,五十多岁就无法再健康生活的人太多了。

在老徐罹患脑栓塞一个半月后,依然无法行走,无法沟通,如厕也只能靠着留置导尿管,生活起居完全要依赖他人。老徐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 Score)只有15分,而正常人的指数为100分。

在居民的预期寿命中,健康预期寿命是关键,即居民能健康地活多久。面对这项反映国民生命质量的指标,依旧有太多人在门外打转,找不对康复治疗之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人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还相对于滞后,目前国内在卒中康复早期介入的开展工作仅为11.5%,而美国则为67%,德国高达到85%。

积极的康复治疗,才能帮助患者重获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重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尤其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效果明显。就像没有放弃希望的老徐一家人一样,在几经辗转来到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团队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共同合作的霁达康复中心后,经过1个月的康复训练,老徐已具备独立步行能力,德国标准的霁达康复模式让老徐看到了未来的健康生活。

德国金标准康复模式,由霁达康复引入中国

在卒中康复领域,德国模式是公认的国际领先标准。德国脑卒中康复医学已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早在2005年,德国就有36.5万名卒中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这占到康复总人数的近一半。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1.7万。

这套德国康复模式有三大特点:全方位、多维度的动态治疗系统,精细化的个体康复方案,兼顾身心的人文关怀。老徐在与来自德国的神经康复专家舒乐博教授见面后,教授为老徐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问诊,只有精准检查和细致交流,才能让医疗团队在抽丝剥茧中制定出最适合老徐的康复治疗方案。

可以下床活动,是老徐最迫切的希望,高级物理治疗师桑贤明通过模拟踢球动作来训练腿部股四头肌的收缩,来提高膝关节伸展的肌力,面对这项趣味运动,老徐很喜欢,康复过程不再只有枯燥和痛苦,在德国康复治疗顾问Sybille的陪伴下,老徐可以在花园中独立步行了。

除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等物理治疗外,关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娱乐休闲能力的作业治疗也是关键。脑卒中患者的言语、认识与神经心理治疗也是同步进行的。舒乐博教授前期已经带领团队为老徐制定了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将各项训练划分到每日的治疗安排中,并根据老徐的状态改变及时调整。

老徐在接受将近2个月的治疗后,他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 Score)从15分上升到了55分,这里强调的全天候康复理念,让患者回到病房之后还将在护士的陪同下将所学习到的洗漱、转移、穿衣等技能进行实际应用。他的蜕变,是霁达康复模式引入中国后的一个小切口,让更多脑卒中患者看到了健康面对未来的可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