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孝顺父母的基本表现是什么?

生活中,关于如何孝顺父母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造成了很多人在孝敬父母方面,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很多人认为:给父母钱花,保障父母的物质需求,供给吃喝用品就是孝顺了。能够做到这些,确实属于已经做的非常好的了。但是按照古人的标准,这还算不上“孝”。那孝是什么呢?

孝顺父母在于“敬”

关于什么才算是“孝”,孔子的学生子游曾经请教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说:有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够供养父母就是孝顺,这其实和养狗和养马是没有区别的。在这里,孔子提出来孝的本质是“敬”,也就是要“敬爱、尊敬、敬重”父母才算是孝。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那怎样做才算是对父母的敬爱呢?《弟子规》中有个观点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的责备,必须要顺从地接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普及,人员流动大,年轻人见过识广,和父母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差距。想要做到听父母的话,就变得更加困难。不要说成年人,就是小孩子,在追求个性独立的大环境下,青春叛逆期也不会听父母话。更有甚者,对父母大吼大叫,乱发脾气。造成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心深处缺乏对父母的恭敬之心。

刘邦“孝”封太上皇

汉高祖刘邦的人品,在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很多史学家称刘邦为流氓皇帝。但是刘邦却是一个非常孝敬的人。他当了皇帝以后,仍然和普通人一样,见了他的父亲刘太公都要行大礼,也就是要磕头。渐渐地,刘太公觉得自己的儿子是皇帝,每次对自己行叩拜之礼有失皇帝的尊严。有一次,在刘邦前来探望自己的时候,刘太公就随同仆人一起到院子里面去迎接刘邦。并且刘太公也和仆人一样拜见刘邦。这可吓坏了刘邦。刘邦赶忙搀扶起父亲,说:“哪有父亲拜见儿子的,这不是折我的寿吗!”可是刘太公毕恭毕敬的说:“我只是普通的臣子,哪有君主拜臣子的道理呢?”刘邦听后,哑口无言。他反复思考之后,终于想出来“太上皇”这个名词。于是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自己的父亲了。

敬爱是发自内心的

从刘邦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需要发自内心的,与每个人的学识、地位和阅历无关。只有内心深处对父母存有恭敬的人,才会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永远是充满爱的,即使是责备和训诫,也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有句古话叫做“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即使母亲一百岁了,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仍然还是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子女,只有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才会从内心深处发出对父母的敬爱。再者说,父母的阅历一般是会高于子女的,父母说的对,那是必须要听从的,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减少走弯路,避免犯错误。即使父母说的不合理,也可以拿来当作参考。这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该有的品格。所以,每一个做子女的,真的有必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