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抱歉,这么好的节目我现在才安利

看山看雨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来客往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什么是诗意。

请你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入夜,明月高悬,一方木桌,一壶好茶,三五好友,谈笑风生,

身后,是千年的古佛,是岿然的石窟。

请你闭上眼睛聆听,

八千八百年的骨笛,一千两百年的佛铃,

那带着岁月沧桑的音律,穿越千年而来,宛如初相见。

这是风雅,是诗意,是浮躁社会中的一点幽静。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闲适,那么就看下去。

因为今天要说的,是一部适合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去聆听的综艺——

《博物奇妙夜》

虽然和《博物馆奇妙夜》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的内容却是天壤之别。

一个动,一个静,一个合家欢乐,一个不悲不喜。

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博物馆

《博物奇妙夜》是一个历史文化类的脱口秀节目,也是国内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

整个节目的场景有四个,分别在云冈石窟,陕西历史博物馆,故宫清明上河图特展,以及观复博物馆。

节目的形式和《圆桌派》差不多,几位嘉宾,只在夜晚时分,于这些博物馆和文物之前,摆上一张小方桌,沏上一壶好茶,就可以谈古论今,抚今追昔。

当然也不是随意聊,每一期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譬如云冈石窟前,聊的是音乐窟和从古至今的音律乐器,陕西博物馆前,聊的是古代礼节和唐代服饰妆容。

每一期都有特邀的嘉宾,王劲松、阿兰、唐诗逸、孙茜、李艾、余少群等,而主持人,是马未都

马未都,就算你不熟悉,多少也会有所耳闻。

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文物收藏家,他收藏的文物已经多到开了一家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

然后他还是一个作家,曾荣登过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位,出版的大多是和历史收藏相关的图书。

马爷主持过自己的节目,也上过《百家讲坛》,还是一个编剧,曾和王朔、刘震云一起写过《编辑部的故事》。

看马未都的节目,就好像只身穿越回了很多很多年前,透过他的一言一语,和过往对话,看尽五千年的沧海桑田。

前三期的节目所在的场景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始建于北魏,历经唐、辽、元、明、清等数个朝代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一千五年的岁月更迭,如今才安静的矗立在那里。

这一期的嘉宾是

王劲松、阿兰和方锦龙老师

王劲松,我已近给你们安利了很多次了,绝对的实力派演员。他往那边一坐,光是煮茶倒茶,一种儒雅的气质就油然而生。

方锦龙老师,中国国乐四大天王之一,就没有他不会弹的乐器。

而阿兰,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藏族女歌手,人长的甜美歌唱的好听。

嘉宾都是搞音乐的,这一期自然和音乐也离不开关系。

他们观赏的,是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也被人俗称为“音乐窟”

这个石洞里的壁画和佛像,拿着的都是几千年前的乐器,一场皇家顶级的音乐会,在1500年以后的今天,被我们止不住的惊叹和赞美。

谈话过程中,王劲松提到了一个或许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曾经想过的问题,

“博物馆到底该怎么去看”。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进到博物馆里,走马观花一通乱看,手机一通乱拍,走出博物馆,脑子一片空白,手机里却多了几十上百张叫不上名字的照片。

这是普通人对于文物对于历史文化最盲目的通病。

而马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看博物馆,首先要做的,就是代入

把自己想象成生活在1500年前的人,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往前搁。

另外,一定不要拿出手机乱拍照

走进博物馆,就是走进了千年前的时光,去用心感受,去和它们对话。

方锦龙老师给大家讲的,就是关于音乐关于乐器的起源和传承。

“五音之统帅,八音之领袖”,最早的乐器,比文字的出现还要早。

它就是九千年前乐器的鼻祖,

这个乐器的出现,最早是古人用来吹火的竹筒,为了不让火星吹到眼睛里,就斜着吹,结果吹出了声,于是就在竹筒上钻了眼,成为了乐器。

而另一种乐器,,它的出现,最初也是源于古人的狩猎。

不管是龠还是埙,几千年前的乐器,如今吹奏起来,仍旧是带着浓烈的风沙之声,那种苍凉,那种遥远,让人意犹未尽。

对于古人来说,万物都可以成为乐器。

就譬如树叶,一片叶子,也可以有万千音律。

而对于懂音乐的人来说,脸皮都可以是乐器。

就譬如方锦龙老师,现场用脸皮,击打出了不同音调。

而这一集中最高能的地方,大概就是方锦龙用一把五弦琵琶,弹出了数十种乐器的声音。

看这一段我大概说了十个卧槽。

一把五弦琵琶,被方老师弹出了古琴,三弦、弹出了阿拉伯、弹出了印度的西塔尔、印度鼓、弹出了西班牙的响板、甚至还能弹出古典吉他、民谣吉他和电吉他。

能把一把琵琶玩成数十种乐器的,这种艺术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乐器了。

不得不服。

我们熟知的琵琶,都是四弦琵琶,五弦琵琶,流行于盛唐时期,但却因为我们朝代的动荡,没有保留下来。

而在唐代送去日本的五弦琵琶,被当做国礼,在日本作为传世之宝,被保留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

文化的遗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但好在如今仍有艺术家在钻研五弦琵琶,为我们奏响这千年前的音律,让我们聆听到古人的宫商角徵羽。

这一期的最后,马老师拿来了他珍藏的唐代的佛铃,方老师吹响了八千八百年前的骨笛

当佛铃响起,笛声扬起时,阿兰的声音糅合在其中,身后安静伫立的佛像,闭上眼睛去倾听,千年的时光,恍若隔世。

有那么一瞬,我心中涌起的情绪,让我莫名的想哭

我想这大概就是历史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感,脚下的这片土地,任凭它走过千年万年,总有一种东西,可以唤起我们对它的熟悉。

或许是音乐,或许是文字,或许是千年前流过的水,或许是万年前吹过的风。

但它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根”

马未都老师说,我们中国人都有“大国情怀”。

我们有太长的历史,有太多的文化,如果要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我们从不缺可以与人道之的资本,我们缺的只是脚踏实地的传承。

这几年来,越多越多的文化类节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咏流传》等,或许收视率不如传统综艺,但每一个都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这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节目,是别人想抄都抄不走的节目。

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不该只出现在课本和博物馆中,我们应该骄傲的将它们展现在更广阔的平台之上,让我们看到,让他人看到,让后人看到。

当有一天,这些所谓的清流综艺成为了主流节目时,

我们才真正的可以说,什么是传承。